最上海|800年历史!上海最老的古桥就在金泽
2025-01-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走进金泽古镇,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宁静祥和的时代。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宋代的普济桥。这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单孔石拱桥。

临近傍晚,供游客乘坐的游船已经歇业了,系着红绸的游船停靠在岸边,随着水波上下浮动。古镇隐匿于闹市,沉淀成宁静,差点让人忘记了这里是上海。小桥流水人家的气氛,没有遍地的“我在金泽很想你”,也没有喧嚣的人流和摊贩,大家只是在这里度过一下这个夏日,镇上的人轻松,游玩的人也轻松。

金泽古桥分布之密集、形之丰富、年代之久远,为其他古镇所无法比拟,故被誉为“江南第一桥乡梁博物馆”,著名书法、篆刻家钱君匋先生曾为之题写“金泽古桥甲天下”金泽古镇,自宋以来,寺庙迭建。建于宋朝景定初年的“颐浩禅寺”曾以5048间宏伟建筑称雄江南。

万安桥在金泽北首,是金泽最大的石桥,桥名得于“万世安详,风调雨顺。万民安业,五谷丰登”的诗作。万安桥横跨市河,建于宋代景定年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并立碑勒石。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高5.5米。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亭桥。

万安桥向南300多米,就是我们今天的目标——普济桥了,它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万安桥非常相似,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之为姐妹桥。普济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拱圈大,桥面较窄,坡度平缓,具有宋代桥梁的特点。

因古时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普济桥下的石拱圈上,刻有“咸淳三年”四个大字,此桥不但沟通了金泽上街、下塘街,又能通往颐浩禅寺,在当时起到水陆交通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

桥两边引桥的特别之处在于都建有小小的助桥,踏上助桥五、六级,才转向上正桥,这是中国古桥中的一种特别形态,它解决了桥高而引桥过长的困难。

普济桥是由紫矿石砌就,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石料,呈紫褐色,特别每逢蒙蒙细雨,紫矿石在雨中会显出晶莹紫光。尤其在盛夏雨过天晴,蓝天上彩虹飞架,金溪河上普济桥紫光闪烁,那景色如临仙境,所以金泽人更爱称它为紫石桥。

此外,金泽古镇还有一座值得一提的古桥——普庆桥。原名为“汴水虹桥”,原建于北宋汴京城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座桥。1999年9月,为了拍摄古桥艺术的电视片,美国电视公司请《中国桥梁史》主编唐寰澄先生从史书中考证汴水虹桥的长度、宽度以及结构,并在桥乡金泽再现了当年的桥姿风采。普庆桥为单孔木栱桥,严格按照古代的建桥工艺建造,是古代桥梁复制的杰作。

而迎祥桥则位于古镇核心区南首,也称南桥。始建于元代后至元年间(1335~1340年),是江南著名的元式桥梁。这座桥为六柱五孔梁式石桥,全长34余米,宽仅2米。其建造材料也很特别,用砖、石、木拼砌而成,既坚固又美观。桥面全部是斜砌的青砖,虹形的桥面虽然没有台阶,但因青砖是逆向斜砌,每隔一步还有微微突起,所以上下桥决不会打滑。

金泽古镇的这些古桥,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它们如同青浦水系秀发上的缎带,镶嵌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宁静的美好。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800年前的那座桥,正是当时金泽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分,承载着他们的日常与梦想。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但不变的是那份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情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