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身在上班心在野,给自己一个缓冲区
2025-02-0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这个8天的春节,你过爽了吗?复工后,现在成了新流行词的“春节戒断反应”,你今年也有吗?不过,身在上班心在野,乃人之常情,认识它、了解它,就能战胜它,无论它是叫“节后综合征”,还是摇身一变叫“戒断反应”,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反应”,其实是一种正常反应。春节是全球华人最大的节日,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是在家还是出游,这个以休息和团聚为主题的节日,最容易让大家放松。我们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在这个节日里,遇到的都是亲朋与故友,安排的都是美食和娱乐,安逸舒适的节日环境,跟节奏超快、神经紧绷的工作学习场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所以,上班后的首日,不少人都感觉到了不适应。重新坐回工位,一想到即将重启一年的高压力工作,就觉得沮丧郁闷甚至抗拒。2月4日,一名自称学生家属的男子向安徽省教育厅举报滁州市定远中学提前开学补课违反规定的新闻,还因为踩准了“春节戒断反应”的大众心理节奏点,因此上了热搜。

过于理性的人士,会将这样的反应,归结为身心的亚健康。不用去对号入座,自己吓自己,我们的心理并没有这么脆弱。无论换哪种“惊悚”的新名字,这种反应都只是一种正常的不适应状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情绪高低,突然从或热闹或放松的状态中抽离,心理当然会需要一个调整。就像我们做梦老觉得举手抬脚困难,追人迈不开步,吃饭张不开嘴,全身肌肉都彻底松弛了下来,大脑又怎能轻松调动它们来工作?

了解了所谓“戒断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尝试用汽车发动的原理来对抗它。即使是F1的赛车,也不可能直接从0瞬间加速到100,必然是逐渐加速的过程。所以,身在上班,不妨让心情再野一会儿,让发呆和工作“犬牙差互”般交替进行。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发呆是最简单、最没成本的心理舒缓方式,它能带来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让情绪改善、压力减轻,人的工作效率乃至身体免疫力,都会呈正向的上升态势。

其实,我们平时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内心烦躁不安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洗个碗、散个步或者干脆去淋浴一下,在心无旁骛地放空式解压后,我们往往就能找到应对难题的方案。

不过,发呆只是用来重新起步,并非鼓励自己躺平。奋斗,永远是人生的底色。就像这个春节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导演所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挣扎是不能停的。”

发呆之后,给自己制定一份容易完成的短期计划表,恢复日常的一些工作习惯、生活作息,我们就能更快地恢复,再度为自己的梦想而战。蛇年新春,瑞启新程。全新的人生,永远在前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