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缅怀!交大山茶社纪念碑前摆满菊花
2025-02-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2月6日,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9岁。黄旭华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在徐汇校区山茶社纪念碑旁举行自发追思活动,黄旭华院士掷地有声的誓言再次浮现在大家耳边,现场正在滚动播放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时年届九旬的黄旭华作为校友代表的发言场景。

徐汇校区山茶社纪念碑上方悬挂着“誓做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这是黄旭华的毕生写照。参加追思会的师生送上淡雅的菊花,表达深深的追思。

1945年,追寻“造船报国”的梦想,黄旭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入校后,他还成为了山茶社的一员。山茶社成立于1946年,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以学习民间歌舞形式,团结广大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目的的学生社团。许多社员从这个交大校内的“民主堡垒”出发,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到为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奋斗的征程中。1949年4月,黄旭华正是在交大校园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直记得当初立下的铮铮誓言:“党需要我冲锋陷阵时,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党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时,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1999年校庆日,山茶社员重聚母校,栽下山茶树,立下长留山茶情的“山茶社纪念碑”。2020年,学校决定在原址对纪念碑进行重建,并提升周边环境。新的山茶社纪念碑由设计学院曹永康教授设计,由扎根于土壤中的三块花岗石组成,象征社员扎根于人民之中的精神,与土生土长、不做温室里花朵的“山茶”相呼应。

此次徐汇校区的追思地就设在纪念碑处。天虽寒,仍阻挡不了众多交大师生自发前往寄托哀思。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就位于山茶社纪念碑旁,自发前来献花寄托哀思的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一学生何超说:“老学长把整个一生奉献给了国家,他是我们的骄傲,值得我们深刻学习。这个地方就是山茶社的纪念碑,我更觉得有亲切和崇拜的感觉。”

在追思会现场,还播放着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时已经年届九旬的黄旭华作为校友代表发言的影像片段。当时,他轻轻地推开了学校为他演讲准备的座椅,坚持站立着向大家讲述心中的“交大精神”。

现在已成为一名交大青年思政教师的舒天楚有幸成为当时那一幕的亲历者,她的手机里也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彼时,她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志愿者,座位恰巧就在黄老身后。从她的视角可以看到,黄老是被工作人员扶着上台的,站立演讲时,他的双腿也有些颤颤巍巍,但他依然坚持站立讲述。她回忆,当黄旭华以颤抖而坚决的语调说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时,全场掌声雷动,而舒天楚的眼眶里也已经有了泪水。

“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思政教师,我想把黄老这种赤诚奉献,为国家、为祖国奉献一辈子的精神,传递给青年一代的学生,让我们的青年同学们去学习和发扬这样的精神,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去为祖国作出贡献。”舒天楚说。

黄旭华先生虽已离去,但他“隐姓埋名、科学报国”的精神如深海中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李翔是一位退役大学生,今天专门从闵行校区赶来。李翔之前是服役在东部战区空军,他说,有一句话叫“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黄旭华学长就是这一代人。“我以后也要以黄学长为榜样,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为退役大学生的方超如今是凯源法学院的研究生,他提及,在部队度过的迷彩岁月里曾看过许多有关大国重器的纪录片,黄旭华学长的故事就是其一。回到学校,他住在执信西斋,墙上就挂着很多黄老的名言警句。“黄老的精神会一直引领我们,用所学报效祖国。”

周末的校园里,还有不少举家参观大学的游人。李女士一家从云南昆明来沪,在逛校园的时候,恰巧看到了追思活动。她和先生便带着孩子一同前来鞠躬献花,“也希望给孩子上一堂特别的课,记住这样的精神。”

黄旭华的一生深刻诠释了“此生属于祖国,无怨无悔”的誓言,黄旭华的名字,也不仅变成了一份深深的纪念,更是恒久的精神激励,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勇毅前行。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精神不朽,星耀千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