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上海居民登上亚冬会开幕式舞台,为年轻一代“种草”传统民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视频 陈泳均/视频剪辑
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暖场节目《鼓舞龙腾》中,4条黄河飞龙和58条彩带龙在空中灵动飞舞,时而直上云霄,时而盘旋翻腾,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精彩的表演中,来自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的居民李洪政,身兼舞龙节目的领队与助理教练,同时还是第一排舞动鞭龙的核心表演者。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李洪政说,“希望通过表演,带动全国各地鞭龙健身活动的发展,也希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项传统民俗活动。”
※ 争分夺秒只为完美呈现 ※
去年12月,李洪政收到了邀请函,邀请他担任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闭幕式暖场演出鞭龙展演节目的主要组织者。由于主要演出人员需在黑龙江当地寻找,李洪政不仅要坚持鞭龙训练,还得频繁往返于上海与哈尔滨,全身心投入到团队组建与磨合训练中。
时间紧迫,排练刻不容缓。李洪政与表演团队成员开启了争分夺秒的排练模式,吃饭时交流动作细节,公交车上探讨动作衔接。表演团队成员构成多元,有哈尔滨武校的学生,也有黑龙江省中老年舞龙团队。武校学生武术功底扎实,却在舞龙动作上稍显生疏。为此,教练精心编排了“风车立圆”等专业舞龙动作,供导演参考并教给学生,最终让整个节目得以完美呈现。开幕式登台的短短几分钟,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将鞭龙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谈及参加表演的感受,李洪政说,“能参加开幕式暖场节目,我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在节目彩排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提升。我们的收获也会带入到我们的鞭龙队,从而带动全国各地的鞭龙队,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
※ 与鞭龙的不解之缘 ※
李洪政与鞭龙的故事,始于上海嘉定。退休后,因孩子在上海工作,他从黑龙江来到嘉定居住。一次偶然的社区活动,让他接触到鞭龙,就此踏上了舞龙之路。在他看来,鞭龙这项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
相传,鞭龙是人们在农闲时节或节日庆典时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后逐渐发展成为兼具表演性与竞技性的民俗活动。看似简单的鞭龙,却包括了“前八吉祥、后八如意、排山倒海、鲤鱼跳龙门、扭转乾坤、飞龙冲天”等多种名头和吉祥寓意。
随着对鞭龙热爱的加深,李洪政开始投身团队组建与推广工作。他从嘉定区的鞭龙团队起步,逐步负责上海地区鞭龙的组织与推广,这份热爱还延伸至家乡黑龙江。每年暑期回乡,他都积极推广舞龙,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在伊春、鹤岗和佳木斯等地都有了爱好者,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让鞭龙走向年轻一代 ※
因为鞭龙,李洪政的生活开启了奇妙的转变,他也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项独特的传统技艺。尽管李洪政的鞭龙队伍目前以老年人为主,但他一直关注传统民俗文化向青少年的推广,积极推动舞龙进校园,在上海嘉定的南苑中学、城中路小学等学校开展舞龙兴趣活动。“我会带着两名助教去学校,手把手教学生传统舞龙技术,培养学生对舞龙的兴趣。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比较好动,做鞭龙起势的动作容易不标准。我们通过动作示范,让学生多尝试多实践,逐渐总结出规律。”
今年春节除夕夜,作为党员志愿者的李洪政,在嘉定工业区保障性租赁房炎禾公寓的送温暖活动中即兴表演鞭龙。在烟花的映衬下,带夜光的红色金龙惊艳全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不少年轻人主动尝试舞龙,觉得趣味十足。这次表演启发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后续的计划,他们计划学习舞龙,随后到附近村庄为老人表演,并教老人一些简单的舞龙动作,让舞龙成为代际互动的桥梁。
从组建团队到参与重大活动,从走进校园到深入社区,李洪政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助力鞭龙这一传统民间习俗活动焕发新的生机。在与青少年的交流互动中,舞龙不再仅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更成为了连接不同年龄层、跨越不同地域人群的情感纽带,让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融入他们的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视频 陈泳均/视频剪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