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国年|金蛇迎春闹元宵,三林老街的青年人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
2025-02-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视频

在蛇年元宵节到来之际,三林老街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民俗活动2月11日下午鸣锣。活动融行街巡游、文艺演出、非遗市集、民俗互动与一体,通过20多项传统民俗、非遗展示及互动项目,为市民奉上沉浸式江南元宵节民俗体验。

一地的民俗总与当地的地理、人文有关。比如三林镇自古就有正月十五“走三桥”的习俗,“走三桥”是为走百病,又称为“遛百病”或“散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来消除百病,祈求健康。此习俗之所以能够流行开来,因为三林老街旁边就是一条三林塘河,几座小桥横跨河上,是“走三桥”最合适的场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赶来“走三桥”的很多都是青年人。90后朱小姐这次是专门请了假来参加元宵节活动的。她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住在三林镇上,一直听外婆说“走三桥,散百病”,所以这次她也特地赶来走一走。“这是我们三林的民俗,我们年轻人有必要将这些民俗传播下去。过元宵走三桥,很有仪式感。”

三林老街闹元宵还有一个特色是舞龙舞狮,这当然又是青年人热衷的项目。记者看到,行街的龙狮队伍以龙为首,辅以狮舞,二者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祈福消灾的节庆寓意——舞龙祈求风调雨顺贺太平,迎春纳福,唤醒大地,舞狮则可以驱邪避鬼。三林的舞龙队成员大多是90后或者00后,他们告诉记者,今年的舞龙有60米之长,有25个弟兄参与。在过去几年中,他们去全国参加过很多比赛,获了许多大奖,“作为三林新一代青年,将舞龙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有意思的是,舞狮的有不少是附近小学的学生。他们告诉记者,这些年经常有龙狮队的老师到学校里给他们上课,对龙狮他们都很喜欢,一看到龙狮来了要知道要过年了。

今年三林老街的元宵节舞龙狮玩出了新花样,不仅人“走三桥”,龙狮也要“走三桥”,并且在桥上进行热闹的表演。因此吸引了大批前往观看。众说周知,三林的舞龙又有着些独树一帜的海派风格,糅合了包括舞蹈、戏曲、武术等多种技术和步伐,三林镇群众性舞龙兴盛,自古便有“东西两庙碰头会,双龙共舞风头足”的盛况,被评为“中国龙狮运动名镇”。

行街的队伍里还有踩高跷、荡湖船等民俗项目。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是在元宵节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荡湖船又称“跑旱船”,它起源较早,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后来,这种活动逐渐传到许多地方,形成了今天的“跑旱船”。

元宵节是新年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三林的贤姑巧姨们邀请镇里身着鲜艳服饰的少数民族同胞共包汤圆。汤圆有豆沙、菜肉两种馅料,都是阿姨们自己和制。记者在现场看到,包好的汤圆放进装满沸水的锅里煮出来给现场的市民和游客品尝,软软糯糯。

与汤圆一道被端出来的还有浦东地区的“特产”——塌饼,意寓着太太平平、圆圆满满,配以豆沙、鲜肉、枣泥等馅料,软糯Q弹,可甜可咸,是久违的家乡味道。带着孩子一起品尝的张女士说:“我们平时吃的都是超市里买的汤圆,孩子看了她们现场制作之后,很感兴趣,还问了很多,第一次知道原来汤圆里的馅料是用猪油拌的。”

今年“金蛇迎春闹元宵暨三林镇文化惠民社区文艺巡演开幕演出”活动,还将很多三林镇的非遗项目拿出来展示分享。三林本帮菜远近闻名,早在元明时期,就形成了本帮餐饮文化,被誉为“厨艺之乡”。三林塘肉皮是许多老上海人春节饭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做法讲究,能最大限度地吸纳、融合其它食材的味道,加上自身特有的焦香,赋予人们难以替代的味觉享受;三林塘酱菜鲜、香、脆、嫩,其酱味足,鲜味真,被列为“沪郊百宝”之一。

三林瓷刻技艺以刀代笔在瓷面上刻画出山水、花鸟等画面。三林标布制作技艺的历史已有近700年,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三林刺绣技艺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之精髓,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70多种工艺、130多种针法,拉丝秀丽,雕绣剔透。

三林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唐峥华对青年报记者说,三林镇是上海拥有非遗最多的街镇,目前三林镇有13项各级非遗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青年人已经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对此我们感到很欣慰,青年人的参与,会让非遗不会被忘记,会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