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家长抵触、老师顾虑,上门家访已过时?
2025-02-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随着寒假临近尾声,最近,“家访”又成为不少家长和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很多家长对于老师上门家访并不欢迎,有的甚至是抵触的;而要在短短几天内家访班级所有学生,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也感觉很“头大”。推行了几十年的上门家访已经过时了吗?在各种通讯方式发达的新时代,还有必要让老师上门家访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上门家访不受“待见”的情况,不少学校和老师已经在创新家访模式,力求让“面对面”的家访更加灵活。

上门家访不受“待见”?

家长内心抵触,老师也有顾虑

“我们的家访是在放寒假前两天进行的,老师第一次来约时间时我拒绝了,第二次实在抹不开面子就约了个时间让老师上门。”家长刘女士说,考虑到寒假期间很多孩子会出游或回老家,女儿的班主任将家访的时间确定在了放寒假的前后几天内,时间安排非常紧凑。

“我其实是很想跟老师沟通的,但却不太想让老师来家里。”刘女士坦言,家里的住房离学校比较远,为了女儿上学方便,现在是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居住条件不是太好,“老师来家访,肯定得提前打扫收拾一下,那段时间正好工作上很忙,感觉多了好多事情。如果是去学校或在外面的茶室、咖啡馆会更方便一点。”

同样勉强让老师上门家访的高女士也表示很“心累”,一方面家里房子太小,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孩子,另一方面还要纠结准备什么茶点、是不是要来点“人情世故”,“自己焦虑了好几天,结果老师来聊了20多分钟,水都没喝一口就走了。”

“这么多年家访下来,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老师上门家访。”一位资深班主任表示,家长的顾虑有多方面,比如容易泄漏隐私、要专门打扫卫生、住房环境不好、与老人同住等等,“但其实,作为老师,我们也不喜欢上门家访。”她坦言,有些学生的实际住址与户籍地址不一样,老师上门家访跑来跑去很累,尤其是家访时间一般集中在暑假和寒假,天气要么高温要么数九寒天,很辛苦。“有一年我开着车每天从早忙到晚,中午饭都来不及吃,才勉强在一个星期内家访完了45个孩子,还遭遇了没法停车、家长不太配合等各种尴尬。”

另一位年轻班主任则表示,自己不怕家长“冷脸”,就怕家长过分热情。“有的家长准备了昂贵的茶点和水果,还一个劲劝我吃,推来推去真的很尴尬。”她认为,上门家访主要是为了沟通学生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家长在其他方面的精心准备反而会让老师很尴尬,也有很大心理负担。

上门家访还有必要吗?

有意义,但不能任务化

既然家长、老师对于上门家访都不太情愿,那么上门家访还有必要吗?是不是可以取消?

对此,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认为,上门家访是有意义的。“家访的初衷,是通过家长和老师面对面的沟通、情感互动,更深入、更细致地了解语言和文字背后的家庭真实情况,在家访中,老师可以看到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键对键’沟通时了解不到的信息。”蔡素文说,从这一点来看,上门家访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把家访任务化,现在的年轻家长、年轻老师都很有个性,如果只是把上门家访当作完成任务、数据,流于表面和形式,那就失去了家访的意义。”

有着20多年带班经验的资深班主任乐老师也表示,上门家访有助于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工作这么多年,有两次家访至今让我记忆深刻。”乐老师说,有一年接新班家访时,一个学生家里住宿条件很差,四五平方米的家里还隔成了上下楼,住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后来我注意到,这个孩子特别自卑、内向,这和他的家庭环境影响也是分不开的。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后来再家访时我就把他父母约到学校来。而在平时,我也会多关注他一些。”

还有一次,乐老师接了一个五年级的新班,家访时注意到一个学生家里爷爷奶奶都瘫痪在床,没有妈妈,只有爸爸一人工作。“当有一天她问我‘老师,你觉得我再努力读书,能改变现状吗’时,我立即就能明白她这种情绪是从何而来,所以及时进行了疏导,如果不知道她的家庭环境情况,可能没那么快‘对症下药’。”

乐老师坦言,作为老师,上门(家访)之后,才能懂得真正的“人间烟火”,但同时,这类家长也是内心最抵触老师上门的,所以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智慧,“要选择双方都悦纳的方式,比如,有的家长希望上门的,那就上门;抵触老师上门的,就采取其他的方式,可以让家长来学校,在教室里一对一与家长沟通。”

新时代如何创新家访模式?

有学校“游学式”家访已开展十余年

关于上门家访的要求,一位资深班主任介绍说,通常情况下,新接的班级要求100%上门家访,一般要在开学前完成。非新接班的家访时间、要求,各区、各校都有些不同,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在寒暑假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家访,有的学校可以一个学期内“慢慢”进行。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不少学校已经在慢慢改变家访模式,通过多种模式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家长李女士表示,女儿读三年级,一年级入学前班主任上门家访过一次,此后都是期末时去学校教室里与老师一对一沟通,“三年级时换了个班主任,所以第一学期开学前新班主任又上门家访了一次,这学期开学前就没有家访了。”李女士坦言,这样的方式自己比较能接受。

顾女士的儿子同样读三年级,她表示,除了一年级开学前老师上门家访过一次,之后就一直是通过家长会、家长见面会的形式与老师交流。“我其实是喜欢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在家里的氛围下,可以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更好、更深入地沟通。”

“家长是家访的主要对象,所以采取哪种方式家访要征求家长的意见。”蔡素文认为,很多家长不愿意上门家访,但也有一些家长希望上门家访,因此家访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家访的目的是深入交流、解决问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家访模式。”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海市宝林路第三小学,开展“游学式”家访已经有十余年。学校德育主任陈佳易介绍说,最早学校也是传统的上门家访方式,但学校的学生多是外来务工子女,寒暑假大多数孩子会回老家,而且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难协调,很多家长因为住房条件等抵触上门家访,于是十多年前学校开始推行“游学式”家访。

“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比如到公园里、场馆里,小朋友们可以做游戏,家长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与老师交流,既缓解了尴尬,也加深了了解。”陈佳易说,采取这一方式后,家长参与都很积极。“一开始是全班一起进行,人数比较多,后来结合全员导师制开展,每个导师带11-15个孩子,人数少了,活动也更灵活、更有趣,沟通交流更有效了。”

陈佳易表示,对于希望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或因各种原因需要上门家访的情况,老师还是会上门家访,“上门家访的家长,如果愿意再参加游学式家访,也可以继续参加。总之,通过上门家访和游学式家访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每学期每个小朋友100%家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