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史上最强“哪吒”背后,是当代青年的精神突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有谁跟我一样,看完《哪吒2》后,总是忍不住掏出手机刷一刷目前的票房。截至2025年2月11日,《哪吒2》以90亿票房刷新影史纪录,这部现象级动画的深层意义早已超越商业数据本身。
如果说,《哪吒1》表达的是身处偏见与宿命时奋起反抗,到了《哪吒2》则是转向了内在的叩问。从叛逆少年的自我证明,到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与反抗。在这个当神仙也要“考试”的世界里,玉虚宫代表了身份等级的顶峰,每日千万无名的人踏上登仙之路。无论你是否正在经历中考、高考,抑或是在城市里生存打拼,都能对这样的场景有所共鸣。
和哪吒一样,每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总会遇见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规则。成长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困住自己的“穿心咒”。它不会在平时发作,只会在你忤逆时爆发。当无量仙翁之流捍卫所谓名门正派却暗藏阴暗私欲,观众在影院里会心苦笑——这不正是某些既得利益者“既要……又要……”的完美隐喻?
于是,哪吒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生活向往的化身,我们期盼在那千篇一律的生活轨迹里,在从来如此的规则框架之中,会有人告诉你:你还“年轻”,大可以去“试试”。
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在IMAX银幕上横空出世,激燃的背景音乐中,跳跃着一代青年躁动的灵魂。这部票房突破90亿的动画神话,成为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棱镜。某种意义上,“哪吒”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哪吒的“破界”,破的是现实成长的困境。哪吒面临着“魔丸”身份的困扰,敖丙承受着龙族复兴的重担,对应着不被“正道”认可的群体焦虑。申公豹和申小豹兄弟俩拼尽全力奔赴在登仙之路上,不正像“小镇做题家”面临的生存重负。这些困境与当代青年的焦虑不谋而合。通过神话的外衣,实际上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自我、突破束缚的现代故事。
哪吒的“破界”,破的是世俗偏见的壁垒。“仙,不一定是好的;妖,不一定是坏的;魔,可以是正义的”这一设定,打破了传统神话中的二元对立,正契合当代青年对多元价值的追求。就像电影中申公豹的复杂人性、敖丙的身份困惑,都在提醒我们: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道破了职场新人遭遇的“出身歧视”。其实他也曾是周围十里八乡众人仰慕的学霸,是弟弟的楷模,是父亲的骄傲。透过他,不难发现一个寒门学子面临的困扰。
哪吒的“破界”,破的是自我认知的局限。电影中,石矶娘娘出场只有不到五分钟,但绝对是最有魅力的角色之一。她对自己的容貌很自信,但同时也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不内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她很乐观,被打得七零八落后,第一反应不是“只剩下一点点了”,而是“太好了,还剩一点点”。群像的描写,让“哪吒宇宙”变得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身处于世的无奈和牵挂。
哪吒的“破界”,破的是传统代际的鸿沟。敖光对敖丙说:“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这句台词道出了代际关系的真谛。当代青年在尊重长辈经验的同时,更渴望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像敖丙最终选择与哪吒并肩作战,年轻一代正在用新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平衡点。
90亿票房神话,不只是特效拉满的光影魔术,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图景:每个在时代浪潮中重塑自我的年轻人,都在演绎着现实版的“哪吒传奇”。他们用代码改写命运,用短视频重构话语,用跨界融合突破圈层壁垒。在这个意义上,“魔童闹海”不仅是银幕神话,更是年轻人挣脱偏见枷锁的精神宣言。
少年总有闯荡世界的勇气,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但那又如何,“我想试试”!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