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图这场新书分享会上,专家建议用“沙盘推演”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2025-02-1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开学在即,上海人民出版社2月13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新书分享会。华师大教授任海涛表示,在教育改革不断朝着促进教育公平、鼓励个性发展的目标努力的当下,在人际交往方面注意防治学生欺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共有五册,是目前中国探讨“校园欺凌”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图书之一。任海涛是华师大教授,同时也是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曾参与过《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法律的制定工作,是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专家。

在分享会上,任海涛从现实出发,对国家关于减轻学业负担的政策及其形成逻辑进行讲解。从学生学业压力过大、校外培训乱象丛生、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等现实困境出发,引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双减”政策的具体内容、“双减”政策的目标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三个方面逐次剖析,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在理解政策内涵的基础上调整学习方法,明白根据大脑功能规律学习的重要性。

任海涛就如何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这一话题,从大脑资源的有限性、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节奏、大脑神经元联结的可变性、训练语言能力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强调了预防学生欺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同理心、控制情绪、促进亲子沟通、悦纳兴趣与天赋等方面的重要性。“0~3岁需要保护大脑。这个阶段孩子都会把从东西从高处往低处扔、要让他四处爬,这是开发大脑;3~6岁则需父母教好习惯,分享、物归原位、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利于完成‘社会化’,‘社会化’是情商(EQ)的基础;5岁时,视力接近成人。此前,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否则严重伤害眼睛。”

“到了7~12岁,父母要关注孩子是否受到了欺凌。向孩子解释‘朋友’的概念,一个人不可能喜欢所有人,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告诉孩子哪些品德和长处会受到同伴欢迎,进入社会后是用‘长处’与他人竞争,不要斤斤计较于分数。此外,情绪控制,比学习重要,终生受用。”任海涛说。

在任海涛看来,预防欺凌有许多方法,比如多讨论学校的事情,对于社交技巧,进行沙盘演练;教孩子如何跟同学和睦相处。如果有搬家、更换学校环境的情况出现,可以在搬家后请周边孩子吃饭,请一群孩子中领头的那个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每次搬家,窗帘、床单都是同样的图案,让孩子每天睁开眼都是熟悉的环境。

任海涛表示,在教育改革不断朝着促进教育公平、鼓励个性发展的目标努力的当下,应当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学习方面注重科学用脑、循序渐进,在人际交往方面注意防止学生欺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了深入理解这些问题,不妨从《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一书中去寻找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