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一次作代会举行,新晋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我就是一个服务员
2025-02-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2月25日,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上海作协理事会和主席团成员,孙甘露当选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

除了孙甘露,马文运、高渊、毕胜当选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刘炜(血红)、杨扬、郜元宝、袁筱一、殷健灵、滕肖澜、潘向黎、薛舒(按姓氏笔画)为上海作协兼职副主席。生于1979年的血红,成为上海最年轻的作协副主席。记者注意到,一大批70后的当选,让上海作协主席团的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这也是上海文学未来希望所在。

此次上海第十一次作代会总结了十次作代会以来6年的工作。指出在这6年中,上海作家的作品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中国作协四大文学奖项的“大满贯”。新吸纳会员351人,会员总数达1921人。新吸纳网络作协会员232人,网络作协会员总人数达577人。“新鲜血液”的加入让上海的作家队伍更为优化,整体水准大幅提高。

会议也对未来5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要聚焦高质量文学创作,打造当代文学创作高地。要锻造文学中坚力量,培养新时代文学领军人才。同时,还要强化第一方阵优势,加速文学“泊泉、跨界”转换。

1959年生于上海的孙甘露,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是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代表。2022年,孙甘露推出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在融合出版、影视版权和版权“走出去”的推广工作中表现亮眼,售出多语种版权,同名广播剧、影视剧、话剧、评弹、歌舞剧、连环画等或在紧锣密鼓筹备,或已上演上市,受到读者观众欢迎。

在当选上海作协主席之后第一时间,孙甘露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思南读书会的主要策划者,显得相当谦逊。他说,作协主席团和理事会的主要责任,就是为上海的文学事业和作家文学工作者提供服务。“我就是一个服务员,希望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

说到上海的文学传统,孙甘露表示,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很多前辈大家都是中国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们值得青年一代学习。他认为,青年一代要学习的,就是看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和经济社会的变化紧密结合,要写出真正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孙甘露到上海作协工作已经40年了。他说自己当时来的时候只有20多岁,可以说,见证了一段时期上海文学的历史和上海作协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前辈作家和前辈的领导,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我觉得最值得怀念和值得汲取的,是他们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帮助,这才是上海文学事业一代一代能够接续前行的原因。”

孙甘露说,上海文学事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是冯雪峰先生,还是靳以先生,无论是巴金先生,还是徐中玉先生,他们都不单从事创作,也从事文学的领导工作,同时也从事出版、翻译、文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是上海文学事业一直人才济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  对话作代会青年代表  ==  

血红(作代会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网络文学协会会长):

参加了此次作代会,我感触很多。比如说大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对我们文艺创作和文学创作来说,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性工具。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人工智能工具,让其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我注意到,作协的工作报告里重点强调了作家的创作要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方向。我们要依托我们的文化传统,从中汲取素材,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文学和文艺创作中去。这样做很及时,也为我下一步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引。我后面的作品应该会依托像《山海经》这样的传统经典和神话,从中汲取元素,再结合我们的历史故事来进行创作。

说到上海网络文学方面的成绩,我们上海网络作协是2014年成立的,2017年首创签约网络作家制度,2018年启动网络作家中级职称评定,2020年开始网络作家高级职称评定,率先形成团结凝聚网络作家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网络作家队伍建设的规范化。2016年上海作协和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大学、阅文集团合办中国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至2019年底共举办了现实、历史、玄幻、武侠类题材的六期网络作家高级研修班,300余名网络作家和网站编辑受训。

陆铭晖(作代会年纪最小的代表):

我生于2001年,是此次作代会最年轻的代表。

这次会议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我很认同这个理念,它永远不会过时。当我们提到“人民”这个词,就知道它的背后是一种人民观,我们应该将此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同时我又在想,人民不是抽象的人,不是被异化的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劳动着的,鲜活的人。写作者对于人的再现,就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下面进行的。并且在整个文学活动的宏观层面上来说,我们书写的材料是源自具体的人。最后,我们面向的受众也是具体的人。

我接下来的一个创作计划是目前有一篇大概8000字的短篇小说,预备发在《青春》的三月号上面。更长远来说,我准备在今年逐渐尝试一下中长篇创作。从内容上来看,我准备尝试从个人的流入,更多地转向一种对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表达。

我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创意写作硕士,目前国家线已经出来了,可能会在今后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写作,更好地去结合我所拥有的经验和体会来促进我的写作。

马伯庸(作代会代表、著名作家):

今天作代会给我两点印象很深。第一点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第二点是作家要深入生活,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

这两点在过去的创作中,我一直在贯彻执行。我写的长篇小说《大医》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这使得上海作协在茅盾奖、鲁迅奖、骏马奖等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中实现了“大满贯”。

接下来,我想我的创作还会继续观照现实,写一些历史现实主义的作品。历史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惜,也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