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春日社区多“艺”点可能
桃蔓里创意艺术社区。
青年报记者 蔡娴/文 受访者/图
因水而兴的普陀,拥有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苏州河岸线。在普陀区的水系版图上,苏州河的千年桨声尚未消散,另一条见证城市工业文明进程的桃浦河正悄然蜕变。这条曾滋养过凤凰肥皂厂、英雄钢笔厂的母亲河,如今以生态治理为支点,撬动起沿岸区域的创意新生。距离地铁15号线武威东路站不足百米处,一座以“盲盒”为设计理念的桃蔓里创意艺术社区,正成为都市更新的诗意注脚。
开“盲盒”,打造互动社区
桃蔓里曾是城市中略显黯淡的老旧街区,在城市更新的精心雕琢下,正如同被重新点亮的璀璨星辰,变身为上海首个“盲盒主题”创意艺术社区,为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走进普陀区桃浦镇着力打造的这一处艺术社区,滨水而建的16幢独栋建筑红白相间,色调明亮,与蓝天绿水交相呼应,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一处“桃源雅致”。这里分为“盒作区”“盒适区”“盒奏区”,聚焦招引文化创意企业,咖啡轻餐、瑜伽健身、花艺家居等泛生活方式类丰富业态。日前,桃蔓里已吸引多家艺术画廊、创意生活家居、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进驻。
“这片区域原是桃浦镇李子园的农民老宅,之前一直闲置,如今结合城市更新和桃浦镇城区形象提升工作,我们引入了专业的运营团队,对这里进行综合改造和业态提升。”桃浦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改造前,一手深入问需周边居民的需求,一手挖掘属地历史文化渊源,最终在这里选定了“盲盒创意艺术社区”的主题。
方寸山当代艺术中心。
在桃蔓里社区附近,我们随处可见李子园的在地文化,凤凰牌肥皂厂、英雄钢笔厂等工业遗产都是跨越时间维度的历史背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而桃蔓里的更新并非简单地拆除重建,而是通过保留和改造历史建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其中,近2000平方米的方寸山当代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艺术中心是在雕塑艺术家余积勇先生的老工作室基础上改造而成,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历史痕迹。同时,艺术中心还将举办主题艺术展览、社群活动、workshop、快闪市集等,推动人文艺术与文明社区深度融合。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李子园“原住民”,在金业的记忆中,过去的社区是普通而宁静的,常能听见邻里间熟悉的招呼声、家长里短的闲聊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本地社区已新增许多新居民,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交流融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里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场所,而是一个包容多元的大家庭。在她看来,社区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多元化元素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将成为‘原住民’与新居民一起共创的‘邻里邻气’的互动社区”。
玩艺术,见证“老宅焕新”
桃蔓里也是镇内首个文化艺术集聚地,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再生,更通过青年艺术家的画笔与社区居民的共创,把曾经承载着共同记忆的老街区,以一种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带回到桃浦。在桃蔓里日前举办的“2025首届社区涂鸦大赛”中,青年艺术家就和周边社区居民携手打造了睦邻友好创艺墙,未来还会将更多社区共创、文明活动陆续带到这里,让艺术融入社区生活。
艺术家雪峰进行涂鸦创作。
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家雪峰已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他曾来过桃浦五次,每次来都发现这里有不一样的变化,“就好像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在不断更新,新的建筑地标带给我们惊喜”。因此,雪峰在涂鸦创作时,会更多地将对城区更新、社区感触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捕捉周边街头居民的生活方式来创作,更好地让艺术作品融入社区,引发共鸣。”
负责社区运营的团队UBOX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让社区不仅是居住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化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这些小小的改变与实践,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和谐、有韧性与活力的邻里关系正在被重建。运营团队通过调研发现,“缺文化艺术空间”“缺艺术馆”是周边居民普遍反映的现实需求。“这周边除了密集的居民区,还有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的大批年轻人,他们对看看展、学学画、做做手工等艺术活动都有需求。”UBOX负责人张婧介绍,桃蔓里在进行改造时,就有很多居民来打听开业时间,迫不及待地想实现在家门口观展的愿望。
目前,桃蔓里已完成主体工程封顶,河道绿化等设施正在同步完善,预计将于2025年4月中旬进入试运营,届时将在桃浦西路601号举办“社区公共艺术季暨方寸山当代艺术中心开馆展”,这里将汇聚70多位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作品涉及雕塑、绘画、公共艺术、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与艺术家互动、青年主理人共创等多种形式,让艺术真正融入社区,走入百姓生活,在桃浦镇打造复苏城市在地文化、链接社区友邻、充满生命力的多元文化艺术引力场。
从老宅焕新到艺术共创,从个体表达到社区共建,桃蔓里展现了青年如何以创造力激活城市空间,而城市又如何以包容的姿态为青年释放活力、追逐梦想提供崭新舞台。在这片“桃源”中,艺术与生活的交响曲正在谱写,并持续鸣响。
青年报记者 蔡娴/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