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I大模型技术,来一场5000公里“生命之约”
2025-03-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这场连接帕米尔高原与东部医疗高地的“生命之约”,突破空间与距离的限制,创造人工智能与外科医学的新里程碑。

运用AI大模型技术,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远程机器人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的合作下成功完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利用国产人工智能经口无创手术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远程经口声门区肿瘤机器人手术,成功为一位来自喀什地区伽师县的患者切除声带早癌病灶。

手术中,陶磊教授在上海操作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远在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机器人收到指令,通过口腔直达患者喉咽深处,顺利完成声带病变的切除,整个手术过程出血不到1ml。 

此次手术的成功,运用AI大模型技术,突破低带宽环境下的延迟控制瓶颈,通过多模态数字孪生技术(视频、语音及力反馈)普通网络即可支持完成远程精细手术,不仅让新疆等边远地区能够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微创手术,同时将专家级外科手术标准化,通过多终端远程控制,实现跨区域手术协作,让基层医生也可快速掌握复杂手术技能。

记者了解到,2024年10月29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经口声门区肿瘤机器人手术,标志着头颈外科微创治疗新纪元。2024年11月19日,团队成功完成5例咽喉部高难度手术,覆盖全喉及下咽区域,手术平均出血量低于1ml。

事实上,基于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表现,政策层面,对医疗AI的支持力度正逐渐加大,一系列文件密集落地。就在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更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将AI辅助诊断列入价格构成。国家卫健委牵头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随后,《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发布,涉及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智能手术辅助应用、智能用药服务等多场景应用。

“不少老大难问题,可能一夜间迎刃而解。比如,有些偏远地区缺乏医学专家,随着AI医生乃至AI医院的到来,医疗服务将快速达到大城市的水准。”在不少专家看来,大模型助推优质医疗的“价值释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