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打破“35岁门槛”,需要立法与时俱进
2025-03-07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你曾有过“35岁恐慌”吗?在职场上,不少人碰到过“35岁门槛”,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职场年龄歧视。但在这两天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个职场的隐性潜规则提出了意见,建议从立法到引导公众观念,全面消除职场年龄歧视,打破这个门槛。

我们听到的年龄歧视,在职场生活中大量存在。最常见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经常将35岁以上的程序员,通过各种理由将其“优化”。前不久,广州某街道办事处招聘环卫工人6名,其中要求“年龄35周岁及以下,持有汽车驾驶证照者可以适当放宽至40周岁”,引爆舆论。

“35岁门槛”观念已经过时,需要及时更新。这个“门槛”的形成,有种种历史原因,但如今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延迟,它已经成为了职场的一块绊脚石。35岁,即使放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也正是“三十而立”搞事业的黄金年龄,更遑论现代社会。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人均预期寿命早已突破80岁,达到83.43岁。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的普遍认知是,35岁正是活力四射的青壮年,很多人正调侃自己“还是个宝宝”的时候,竟然被年龄歧视了。一方面职业生涯正在延长,一方面职业瓶颈提前来到,“35岁门槛”让社会对职业年龄的认知割裂,打破“门槛”迫在眉睫。

“35岁门槛”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浪费,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仍在高速发展期,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但这个“门槛”导致了资源错配,刚刚在工作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看到了向上的通道,就被裁员或者遭遇年龄歧视,他们的经验变成了“废品”,也容易让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自然而然会导致普遍的“躺平”心态。另一方面,这个“门槛”形成的内卷,也卷向了教育界,下一代的年轻人只能被迫不断提高学历,提升自身的就业砝码,硕士博士满街走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可喜现象,他们大量进入并不需要这样高学历的基础岗位,很容易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35岁门槛”成为部分别有用心企业的灰色地带和屏障,我们更需要警惕和约束。35岁正当年的观念,其实不少就业单位也懂,但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个“门槛”?是因为这会成为逐利的最好挡箭牌。35岁经验丰富了,该向上晋升了,自然人力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而刚出校园的新鲜血液,没有家庭负累拼劲十足,便成了“平替”。部分企业不断给员工PUA这个“门槛”,让其成为年轻就业者的潜意识,就是方便在裁员时更好“下刀”。当然,还有一些单位,更是通过这个“门槛”固化小团体利益,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平。

“35岁门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职场问题,对社会经济健康运行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好在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针对这些职场年龄歧视,全国人大代表蒙媛‌建议,国家需要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明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写入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禁止企业在招聘中设置与岗位无关的年龄门槛‌;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提出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时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全国政协委员张帆‌建议全面消除就业歧视,对聘用35周岁以上或女性职工较多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

我们也期待,“35岁门槛”能快点成为历史,让年轻人在各个年龄阶段为社会创造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