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高校与医疗机构携手共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实践基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社会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由上海仁爱医院临床心理科与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成立“青少年临床实践基地”正式启用。此举旨在深化“医教融合”,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发展,为沪上家庭及青少年群体提供高质量心理支持。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推动拓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新成立的青少年临床实践基地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罗俊龙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社会未来。学院将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推动心理学理论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同时为医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育专业人才。”
据悉,心理科采用“评估-诊断-治疗”全流程服务体系,针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如校园霸凌、情绪障碍等),提供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个性化方案。
当天,15岁的晓妍(化名)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晓妍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最近几个月,她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和同学交流,成绩也一落千丈。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打听后,得知仁爱医院心理科开诊,便带着晓妍前来就诊。在与晓妍耐心沟通、进行专业评估后,心理科医生发现晓妍因为在学校遭遇了同学的孤立,内心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医生为晓妍制定了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帮助她重新建立积极的认知,改善与同学的关系。
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交矛盾、网络环境影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重因素交织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从“隐性问题”走向“显性化”。某中学心理教师张老师坦言:“许多孩子表面开朗,却在咨询中吐露孤独感;家长重视成绩,却容易忽视孩子的情绪信号。”与此同时,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的“病耻感”,也让部分青少年难以获得及时帮助。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孩子自身社会认知的变化等内部因素,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外部因素。其中,学校是除了家庭外,儿童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对于家长来说,能够承认、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是一道坎。在门诊中,一些家长病耻感很严重,无法接受现实。有的甚至逃避、不愿带孩子去看病,结果拖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恶化,不得已才就医。
“心理健康是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以来访者为中心’,整合专家资源、技术优势及院校科研力量,致力于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尤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仁爱医院院长王改非表示,此次合作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号召。通过医院与高校的联动,既提升了临床服务的专业性,又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落地应用。未来,双方计划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家长教育课程等项目,构建覆盖预防、干预、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此外据了解,心理科未来将引入脑电生物反馈、人工智能辅助评估等先进技术,并深化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则将派驻研究生团队参与实践,推动“理论教学-临床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