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高校大学生在国产大邮轮开启别样实习之旅,探索星辰与大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乘坐国产大邮轮,在一望无垠的海面,开启实习之旅是种什么体验?对于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的同学而言,这次邮轮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更是一场自我成长的蜕变,为他们的未来职业道路照亮了方向,让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回忆,迈向新的征程。记者了解到,此次共计288名师生登上“爱达·魔都”号邮轮开启为期5天的实习航行,路线为“上海-济州-长崎-上海”。
※ 逐梦大海技能进阶 ※
在为期5天的航行中,校内指导老师根据实习大纲,向学生布置了实习任务,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多场专业实习讲座,诸如讲授船舶结构、分类、性能、船舶航行和靠离港过程中船员的职责与分工等。在船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参加安全与逃生演习,分批次交替前往驾驶台、机舱以及各层甲板,实地了解船舶仪器设备,观摩船舶海上航行和实际操作情况,以及船舶进出港、靠离泊等全过程。
谈及航行实习的收获,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法学(海商法)专业王毅哲同学兴奋地说道,“这次实习让我真正在实践层面了解了驾驶台以及轮机舱的工作内容,学习国际条约在邮轮产业的法律适用,同时我在与外籍船员的交流中提升了英文口语能力。”在他看来,最具挑战性的便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虽然在学校的模拟航海课上,也有机会走上模拟操作台,但当走进真实的驾驶台时,他还是会紧张,唯一的办法是多问多看。“在驾驶台上遇到不懂的就多问值班的船员,他们都是航海院校毕业的,对他们来说也经历过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船员们为我们教授的经验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可以让我们快速找回课堂中熟悉的感觉。多看就是多看墙上、操作台上的指示,虽然可能是英文的或者抽象的符号,但当我研究后,也能与书本中的知识产生联系。”
※ 多元碰撞收获成长 ※
邮轮上的工作人员来自多个国家,如何在多元文化团队中有效沟通与合作?让经济管理学院海运与物流经济专业严旌如同学印象深刻的是,在实习航行中,不仅让她感受到邮轮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意义,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在大型活动中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为乘客创造愉快的体验。
“在实习期间,最具挑战性的技能是如何处理客户投诉。在聆听讲座中,人力资源总监向我们强调了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沟通和专业的服务,满足并超越乘客的期望。她提到,面对客户投诉时,保持冷静、倾听并迅速找到解决方案是关键。通过学习邮轮的基本礼仪,我掌握了如何以热情得体的举止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严旌如说道。
在“爱达魔都”号上,严旌如遇到了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服务员,他的敬业精神让她印象深刻。“在我们的沟通中,我了解到,这位西班牙服务员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乘客,他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中文,甚至每天练习发音和常用语句。有一次,我看到他用流利的中文为一位年长的乘客解释邮轮的活动安排,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位服务员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邮轮行业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对乘客的细致关怀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他的努力和热情让我对服务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严旌如说。
在“爱达·魔都”号上,上海海事大学的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夯实了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国邮轮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逐梦海洋的种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