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重和肥胖比例超过四成,各大医院纷纷开出体重管理门诊
2025-03-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肥”冲上热搜。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在申城,不少医疗机构已经纷纷开设出以“减重门诊”等命名的体重管理门诊,帮助肥胖患者采用药物、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运动、营养管理等多元化方式控制体重。不过,医学专家们强调,减重绝不仅仅是减肥那么简单,不能靠“饿”,更不靠“折腾”。与其焦虑不安地“减肥”,不如在专业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帮助下,科学地管理体重,享受健康生活。

  ◇  申城医院纷纷开出“减重门诊”  ◇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超重和肥胖率显著上升,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挑战。上海超重肥胖的防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上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样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超过四成,其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更是超过了50%;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超过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

体重异常不仅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还与部分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和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危险因素。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共同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上海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宣布在全市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此后印发《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简称《方案》),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等不同群体,提出针对性的体重管理措施。

自上海“体重管理年”宣布启动以来,申城不少医疗机构开设出以“减重门诊”等命名的体重管理门诊,帮助肥胖患者采用药物、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运动、营养管理等多元化方式控制体重。

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开出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该门诊由内分泌科、营养科、针灸科等权威专家等共同坐诊,旨在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与干预,为每一位寻求减重的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减肥方案。

同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虬江路院区去年开设出全新的肥胖病诊治中心,内分泌、生活方式评估门诊、代谢外科、心理科、内镜中心、中医科以及妇科等相关学科聚齐一起,破解成年人体重管理的难题。而在以中医为特色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也开设出“减重多学科联合门诊”,以中医为主导,西药为辅助,通过内分泌科医生的精准评估,结合营养师的个性化饮食方案和康复科的科学运动指导,帮助患者科学减重。

同样,上海市浦东医院2024年12月推出慢病康复(体重管理)综合诊疗门诊,联合运动治疗、营养治疗、中医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开展诊疗。

不仅仅在三级医院,社区医院也进行了布局。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减重门诊”,通过针灸、推拿等辅助方式来帮患者减重;曙光医院肝病科高月求名中医团队在嘉定外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出心脏脂肪肝减重门诊;在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运动干预门诊”引入全流程数字化慢病管理平台,由家庭医生和社区运动健康师联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学评估和运动功能评估,开具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根据患者个人需求,提供居家线上干预、医院内干预和指定健身机构现场干预三种方式以供选择,同时,做好干预对象的评估运动处方执行情况,监测运动风险,进行个体化宣教和个体化指导,做好记录和随访。

  ◇  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肥  ◇  

“体重管理不就是减肥吗?只要体重降下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表示,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减肥这件事。

事实上,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病,它和饮食、遗传、性别、种族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炎症、菌群失调、大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肥胖症必须依靠医学的帮助,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药物辅助等,必要时对重度肥胖还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长期体重稳定的目的。

在体重管理之路上,专家们强调,体重不是判断是否健康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是主要指标。减肥,从来都不是秤上那个数字变小了就算成功,而是要养成一些能坚持下去的好习惯。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表示,生活方式治疗是减重的第一线治疗,其中很大部分跟吃有关。在她看来,健康减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缺一不可。在营养科,通常不提供固定菜谱,固定菜谱并不适合所有人。

“一份个性、可行的饮食指导,会从体重、腰围、体成分、营养素评估、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综合考虑。”吴江主任表示,通常,减肥餐的核心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减少能量摄入,制造能量缺口,也就是“吃进去的能量不够用”,而实现这一点,要么少吃,要么多动,要么少吃+多动;二是保证优质营养素摄入的同时减少饥饿感,比如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摄入;三是适量的糖盐摄入,优化代谢。

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减重、减肥、减脂”是不太清楚的。吴江主任说,减重是指体重下降,可能包含水分、肌肉和脂肪;减脂是减少体脂肪的重量和比例,需结合饮食与抗阻训练。通常说的“减肥”是一个通俗的叫法,现在更强调“体重管理”。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周减重0.5-1kg;并通过合理的营养方案配合有氧和抗阻运动,来减少肌肉流失。

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饮食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但也有不少“矫枉过正”或“以偏概全”的现象:有患者迷信“超级食物”,听到宣传藜麦好,就只吃藜麦,其他主食不吃;有患者对健康食物存在误读,听说“全谷物好”,片面理解为“只有全谷物好”,只吃杂粮;有患者认为“主食=发胖”,不碰碳水等。营养学有一句话: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此外,有些特定的饮食方案,比如生酮饮食,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进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尝试。

“此外,药物减肥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因明显食欲抑制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进而可能导致如蛋白质、微营养素等的缺乏,引起相关症状。”吴江主任强调,使用减重药物,应当和营养方案联合,同时要加强定期监测。

  ◇  体重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合力  ◇  

医学专家们强调,要消除公众对肥胖症的错误认识和医学治疗的误区任重道远。不过,现在大家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从减肥到减重、从减重到体重管理的过渡,都是科学认识的进步。

此外,体重管理,并不仅仅是从医疗层面出发,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合力。根据《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从2024年起,上海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让“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

接下来,上海还将面向2500万市民编写“体重管理”健康科普手册,内容涵盖饮食控制、运动促进、规律作息和必要医学干预手段等多个维度,组织全市临床、营养、公共卫生和运动健康专家编写,并将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体重管理成效。

“要把更多体重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市民,帮助市民树立主动健康的理念,知行合一,坚持养成健康习惯,持续提升健康素养,为健康上海夯实民众基础。”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