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就是陪同看病吗?这个官方培训班上,00后学员直呼“刷新认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最近,陪诊师培训这个词有点热,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今天一早上海下起了大雨,但仍浇不灭学员们的热情。上午9时许,杨浦区业余大学的一个大型会议室里坐满了学员,放眼望去,其中有部分是年轻的面孔。翻开报名单,2025年杨浦区陪诊师培训班共有165名学员报名,其中00后有5位,90后占了16位。
“没参加培训前,我对陪诊师这个新职业认知相对简单。认为所谓陪诊等同于陪同看病,但经过一天的学习,颠覆了我原先的一些认知。”今晚,结束了一天培训的00后学员谢法玉告诉记者。
00后学员:打破了原来的“陪诊很简单”的刻板印象
“同学们,你们知道陪诊师的工作是什么?大家要对这份新职业有个自我认识。”“你觉得陪诊服务的道德、伦理与法律分别是什么?”“陪诊师等同于护理员吗?”……当授课老师张素贤抛出这一个个问题时,底下有学员纷纷说出心目中的答案。
这个培训有理论也有案例。授课过程中,张老师举了一些反面案例,比如有陪诊师在陪认知障碍老人候诊时,自己与同伴有说有笑探讨中午吃什么,把老人晾在一边,认为所谓陪诊就是陪着候诊,却压根没意识到老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异常焦虑。
“你快点,我下面还有一单。”张老师指出,这样催促老人的话语也属于陪诊服务中的大忌,作为陪诊师要具有同理心,理解为啥老年人走路那么慢。要合理安排行程,给到服务对象足够的服务时间,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践行基本的礼仪。
张老师指出,这个新职业既需要脑力劳动,又需要体力劳动。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同的是,陪诊师需要单独服务病患,做出的决策主要靠自己。
2002年出生的谢法玉是保利上海和熹会颐养中心的一名青年社工。她告诉记者,机构的老人数量较多,虽说目前尚没有陪诊的经验,但抱着满满的好奇心,自己还是报名了。
对于平时鲜少去医院就诊的谢法玉来说,医院是陌生的场所。在参加了上下午的理论课培训后,更是打破了她原来的“陪诊很简单”的刻板印象。“以前的我认为陪诊师只是陪同看病,工作内容模糊,缺乏对这一职业服务内容的系统认识,觉得最多工作内容就是协助挂号、解释医嘱、记录病情等。但在系统学了一天之后,我意识到陪诊师这份工作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学的知识也很多,比如要了解医院的各大科室、医院的布局、科室的位置以及挂号缴纳流程等,还要和病患有效沟通,缓解他们的焦虑。”
说起这个新职业,和谢法玉的专业和本职工作交集甚少。她透露说,自己学的是数字媒体专业,本职工作主要是写推文,虽说和老人也有接触,但最多就是陪伴做游戏。
本着多学一门技能想法报名的她真的接受系统培训后,还是感到“陪诊是有点技术含量的”。“老师讲的内容很细致,我晚上回家要吸收一下,否则记不住。”
另一位00后学员袁嘉成是上海欣益养老院的后勤行政人员,和谢法玉的感受一致,在没接触前,他对陪诊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流于表面,真的参加培训后感到和自己想得不太一样。
据杨浦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杨浦区陪诊师培训班的165名学员中有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社区工作者,还有来自医疗行业的新生力量,甚至还有多位是养老机构的院长。
杨浦:将建立“培训—考核—认证—监管”闭环机制,推行陪诊服务全程可追溯
据了解,杨浦是“养老大区”,截至2024年底,全区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42.4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1.31%,80周岁及以上老人6.0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25%。
“当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提出了品质化、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发展养老陪诊服务意义重大。”杨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针对老年人就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行动能力不足、家庭陪伴缺位、数字鸿沟障碍等痛点难点问题,迫切需要通过陪诊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对方表示,发展养老陪诊服务一方面为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拓宽市场职业选择,提供新的灵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不断深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方协同”工作机制,更加精准匹配老年人多元服务需求。
事实上,当前,杨浦陪诊服务市场正处于先行先试、快速发育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去年7月,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在杨浦正式发布《陪诊师从业指南》和《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杨浦区民政局运用“政府+市场+公益”模式,会同国融乐养、中侨大学、新华医院、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等10家单位,共同成立杨浦区陪诊服务联盟,并邀请市、区医疗领域专家共同成立联盟专家团。这是全市首个区级陪诊服务联盟,将在杨浦形成“市场服务、医疗资源、技能培训、金融扶持、行业指导”为一体的全周期发展链条。
去年9月,杨浦率先出台全市首个聚焦陪诊工作的正式政策文件,就加快培育一支有专业、有能力、有爱心的陪诊师队伍提出系列措施,这在全市具有破冰效应,经过为期4天半的系统培训,128人通过考核获得“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这是首批由政府主导诞生的首支陪诊师行业“正规军”,而陪诊师们在取得证书后也开始接单服务。
在谈及此次培训的亮点时,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班设计了“理论+实操”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医疗知识、医患沟通技巧、应急处置能力等核心内容,并将通过杨浦区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现场教学,确保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同时,我们将建立‘培训—考核—认证—监管’闭环机制,推行陪诊服务全程可追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