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这位从职高生逆袭成博士的95后,致力为鱼做“SPA”去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从中考失利,尝试做餐厅后厨学徒受挫,到通过职业高中参加高考考入大学,再到如今入选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峻铭的“逆袭”故事不仅演绎着年轻人的热血人生,更展现出持之以恒的力量。“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如果中考失利后我就放弃学习,那我的人生可能就会截然不同。”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张峻铭说道。
做学徒受挫
点燃求学斗志
14年前,当不少人还持有“一考定终生”的观念时,张峻铭用自己的经历展现出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也可以是一种逆风翻盘的“闯关模式”。
回忆起14年前的中考时,张峻铭仍记忆犹新,“中考每门科目成绩的分数都远远低于估分,特别是数学比平时成绩低了30多分。中考失利,这在当时几乎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定格。”起初,张峻铭中考后选择去餐厅后厨做学徒,打算边赚钱边学一门手艺。在两周的学徒生涯中,他感受到未来发展的局限以及知识和学历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重返校园,抓住职高可以参加高考的机会。
这段有些受挫的学徒经历,成为张峻铭学习的原动力,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人生的决心。“我想弥补中考失利的遗憾,也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在职业高中里,别的同学在打球和玩游戏时,张峻铭选择沉下心来学习,奋发图强。当其他同学在游戏的世界里厮杀时,他坐在书桌前,仔细地整理着错题;当别人在体育课上肆意玩耍时,他则虚心地向老师请教问题;甚至在过年期间,他也未曾休息,“刷”一本本习题集,熟记和掌握一个个知识点。
凭借着对学业的满腔热情和不懈努力,张峻铭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成功踏入大学的大门,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进入本科后,张峻铭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激发了他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决定继续深造。2022年,多年的努力使他脱颖而出,成功成为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刘利平教授和李慷副教授。
潜心钻科研
为鱼做“SPA”去腥
本科学习期间,张峻铭主攻食品方向。研究生期间,他进入水产专业学习。看似不同的两个专业方向,在他眼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食品与水产联系紧密,我进入水产专业后做的是与食品品质相关的研究,和本科内容有结合。我自己很不喜欢鱼的土腥味,所以鱼肉品质提升,特别是去除土腥味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攻读博士期间,张峻铭全身心地投入到水产健康养殖,特别是水产品土腥味物质的去除。在水产基地,他就像一位尽职尽责的“鱼奶爸”,每天都悉心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认真记录数据、获取样本。“养殖工作丝毫马虎不得,每天都要时刻关注鱼类的摄食情况,一旦发现有没吃完的饲料,就得及时捞出,以免影响水质。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千万不能惊吓到鱼,因为鱼一旦受惊,就会停止进食,这会影响实验数据。”张峻铭笑着描述自己的工作日常。而在实验室里,他又化身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专注于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以往我们在养殖销售水产品的时候是从池塘捕捞后直接进入市场,这样会让鱼有土腥味。”张峻铭跟随刘利平教授和李慷副教授,研究新型的暂养处理模式。“在养殖场到市场的中间环节,添加一道工序,这一道工序就犹如一个品质提升的阀门。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给鱼儿‘做SPA’,通过这种方式,水产品可以稳定、有效地去除土腥味物质,去除率可达80%。与此同时,通过饥饿处理,消耗鱼腹腔内蓄积的脂肪,这样鱼的口感也就更好。”张峻铭说。
截至目前,张峻铭已在《Aquaculture》等SCI期刊发表10篇论文,并受邀为《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等期刊审稿,成为上海水产学会会员、亚洲水产学会会员,并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海洋大学学业奖学金、上海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这些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荣誉,也助力张峻铭获评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
当问及这些成就,张峻铭谦逊地说道,“这些只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真正重要的是,我希望自己的研究和科研成果能够应用到一线生产中,解决鱼类品质、鱼类健康、水质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追求和做科研的意义所在。”
== 对话 ==
记者:从职高生到博士生的逆袭历程,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经验想分享给那些和曾经的你一样,在求学路上迷茫的同学?
张峻铭:我最大的改变和收获是学会了坚持,有信心把事情做好。一时的失利只是风景,长久的坚持才能到达彼岸。近期我的博士论文也曾连续多次被拒稿,不过通过向导师请教,和同学沟通讨论,最终成功发表了论文。要相信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克服专业背景的不足。
记者:做实验常会遇到各类不可控因素,在科研遇到瓶颈的时候,你会如何调整状态?
张峻铭:我会出门晒太阳,到人多的地方走走,也会练习机械舞的动作活动身体。此外,导师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别人的引领和指引,即使再有信心和学习能力,也都可能无法迅速上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