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别让AI代码取代心跳声
2025-03-20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近来,一位父亲因为六年级的女儿和“AI男友”聊得火热而陷入焦虑,通过班级家长群发现,近半数学生都在使用同款软件。

2014年,斯嘉丽·约翰逊凭借在电影《她》饰演“AI恋人”拿下了当年的罗马电影节影后,影片中她没有露面,仅靠迷人的声线就征服了观众。巧合的是,《她》的故事时间就设定在2025年,如今这些不露面的“AI恋人”,成为许多年轻人乃至青少年的新宠。

“我知道AI是假的,但感觉是真的。”在这场虚拟恋爱中,可以选取不同语音包,定制性格,AI可以无条件地宠你,以爆表的甜度为你充盈情绪价值,乃至形成情感依赖。对于青少年而言,AI往往比管东管西的家长善解人意得多。

可这些“感觉”完全来自算法,一位游戏化AI的开发者曾透露,用户在使用500次左右会对软件产生依赖,而设计的算法、功能就是为了让用户用满500次。所有的话题体系、语音模式都是为了增加用户的黏性,尤其是青少年思想相对单纯,算法更容易切准他们的需求,增强青少年对AI的依赖。

这些以算法带来的单向服务,与双向奔赴的恋爱沾不上边。当《她》的男主人公得知“AI恋人”正在与641人谈情说爱时,陷入了痛苦绝望,用情再深也与爱无关。真正的爱情需要惊喜、承诺和经历挫折的考验,而这些是AI无法提供的。从AI恋爱中收获的只是控制感和主导权,最终却搭建了一座逃避真实关系的茧房。

年轻人沉迷AI恋爱,本质上还是感觉缺乏陪伴,但也要避免在这种随开随关、过度迎合的交流体系中落入温柔的陷阱,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鼓励年轻人更灵活地切换AI与现实的场景,将自己从“人机”聊天中收获的治愈和自信,投入到真实的社交中,培养社交能力,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情感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全社会需要投入更多重视,可以效仿网络游戏、短视频的防沉迷系统,对AI聊天软件也设置防沉迷围栏。当然源头还是要有效填补青少年的情感需求,而非一味地封禁电子产品,家人朋友的理解、陪伴、支持往往才是解扣AI沉迷的关键。

AI可以短暂地寄托情感,但终究难以成为精神支柱。别让代码取代心跳声,AI恋爱再“甜”,她和他,终究还是“它”。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