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自带”是年轻人的人间清醒
2025-03-2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共享单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

近日,“年轻人开始自带了”被热议。什么是“自带”呢?简而言之,就是去咖啡店奶茶店自己带杯子,去餐馆拎着保温壶装酒水饮料。这其实对父母一辈来说是不稀奇的,老上海人有“零拷”的习惯,顾客可以拿着自带的容器,想要多少就买多少。柴米油盐酱醋茶,万物皆可“拷”。但是主角成了00后就很有意思了,有人说这是一次血脉觉醒。

这是“消费降级”吗?从最直观的结果来看,“自带”确实是省了一笔钱。但这种节省的本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父母辈的“省”源于物质匮乏,年轻人的“省”则更多是主动选择。这种消费模式与其说是降级,不如说是消费主义的祛魅——将省下的物质成本转化为自我投资与精神滋养。

而且这样的“人间清醒”不在少数,小红书“自带主义”有9万+条笔记。在评论区,不少年轻人分享自己把“省”下的钱,用于刚需,比如,投入知识、技能学习;游学旅行、开阔视野;增加教育、养老等长远投资,或者是集中于演唱会、比赛等“高情绪价值消费”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自带”是年轻一代对可持续生活理念的生动践行,值得社会予以积极肯定。

年轻人喜欢自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奶茶店随手给的饮品袋,被打工人们开发成“万能生存装备”:装饭盒时能保温,用脏了直接丢弃也不心疼;出差旅行时摇身一变成泡脚神器;更绝的是,拍照时它能化身反光板——撕开内层铝箔纸就能给面部补光;下班时往袋里塞点杂物,大摇大摆拎着出门,同事还以为是去扔垃圾了,结果竟是一去不复返。这些被戏称为“当代破烂”的包装袋,在实用主义与幽默精神的加持下,都是当下青年对自我、对生活的认真对待。

对于商家而言,如何适应这一趋势,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门店可以增设可拆卸式自助清洗台,让自带容器用户享受“无缝衔接”的清洁体验;在服务上,可以为“自带派”累计环保积分,同时设计可折叠硅胶杯套、限量款保温收纳袋等周边产品,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品牌记忆点,让绿色环保深入人心。

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状况不确定的前提下,面对一系列“种草清单”,年轻人确实也存在不敢花、不愿花的客观事实。因此,社会发展应尽可能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机遇,在就业、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托举,让年轻人在“敢花”与“能存”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支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