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脱下长衫”的大学生,改变职业刻板印象
2025-03-2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话题总是绕不开一个高频词汇:脱下长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学历青年就业心态的转变,他们放开手脚,甘于在不起眼的行业闯一闯,尤其是那些与“读书人”形象相去甚远的岗位,如较多脏活、累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说起家政,仿佛就是保洁和保姆的代名词,但如今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却不见得。

在广州一所211大学的春季招聘会上,一个家政公司设置了只面向应届大学生的家务助理岗位,要求住客户家里,月休四天,根据晋升机制的月薪区间是八千至三万元不等。100个名额短时间内迅速招满。这一反差感极强的现象,与202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相契合。《意见》中就提出“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过2000万。由此可见,家政行业是尚未填满的就业蓄水池。

一般人不理解,为什么号召大学生进入这个原本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的行业?一位从事家政行业的年轻人说,年轻家政工和保洁阿姨的最大区别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如随着智能家电的普及,客户家里的电器,阿姨可能学很久也未必记得住。自2003年吉林农业大学开设我国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以来,家政行业一直在职业年轻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中。2025年2月,教育部更将家政学列为鼓励增设的“民生紧缺领域急需专业”。随着消费需求转型,家政行业划分出了高低端不同需求的市场。相较于以往只集中于保洁功能的粗放式家政概念,母婴照护、儿童教育、老人护理、专业烹饪、整理收纳、高级管家等越来越多的家政细分岗位不断涌现,由于其对专业性要求更高,存在人才短缺局面,大学生需要填补的正是这一高端市场。

而就此将从事家政的大学生笼统理解为“高级保姆”,显然也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科班出身”的群体而言。家政学属社会学分类,所学专业知识还能从事家政经理人、社区服务站站长、家政讲师等管理类岗位,进一步开辟家政岗位的“蓝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话不假,但似乎又进了一步,光家政一行,就能出不少种类的状元。

无论是打算发展至管理层,还是自立门户创业,抑或是坚定在一线服务客户,大学生们似乎都选择了同样的起点。他们通过培训和下户锻炼,用实践检验着自己的决定,也用经验增长着才干。而这一点,不仅出现在家政行业,譬如眼下一些选择在火锅店端盘子的大学生,为的是有朝一日开出自己的店铺;又如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送外卖的大学生,也在积累着物流管理、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经验……

职业本无贵贱,但依世俗之见,一些岗位在社交和婚恋市场中确实处于弱势地位,也很难符合“寒窗苦读”的心理预期和长期规划。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拆解社会就业分工之间的矛盾,摒弃陈旧观念,着眼民生需求,在平凡岗位上锻造自我价值,也为行业赋予新时代的意义。毕竟,呼吁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给保洁人员配置休息室的,也往往是这样一群年轻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