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新时代“到西部去”,有什么不一样?
2025-03-2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陈宏 发自新疆和田

这几天,我们几位同事在新疆和田地区,进行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专题采访和拍摄,感触很多。

提起服务西部,公众的第一反应是帮困,就像这两天和田也刮起了沙尘暴,大家在固有印象中,觉得似乎理所当然。但我们实地走访下来,认知在不断被刷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西部早已不是过去那个西部,它和中东部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包括去年的沙尘暴天气,其实已经减少了70%。更重要的是,如今的青年志愿者来服务西部,也有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特点,有着新时代的意义。

他们想给西部带去什么?他们又想从西部收获什么?当下的年轻人怎么看待西部计划?

二十多年前,服务西部计划刚启动时,可能更多的是单方面讲奉献精神,但如今,年轻人做出这个选择,既有热血,又很冷静,是新时代的双向奔赴。热血是必然的,我们这次采访的一位在和田县人民医院服务的志愿者,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包雨婷,从本科开始就一直想来西部,硕士研究生期间甚至一度想休学一年来服务,现在更是推迟了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她说一切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就想完成自己的这个梦想。但他们又确实很冷静,会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服务西部计划的岗位、政策和当地风土人情等。除了参加官方进入各大高校举办的宣讲会、分享会,他们还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看真实的分享。在小红书上,和西部计划有关的几个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了2亿。他们去找当地志愿者的Vlog——即将成行的,会找行李清单;踌躇满志准备明年报名的,会去找笔试面试攻略。所以,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服务西部计划,不是冲动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而是浪漫理想和现实考量兼具的一种理性选择。

到西部去,是因为在西部真的大有可为。提升西部社会发展的质量,所需要的人才缺口,是巨大的。在广袤的西部大地,青年志愿者们主要分布在基础教育、产业发展、医疗卫生、社区治理、青年工作等基层岗位,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的专业训练,包括了教育学、社会学、药学、电子商务、风景园林、公共关系学、环境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运动康复等。我们在实地走访时能够看到,现在当地的基建发展迅速,像刚刚告别“有县没城”的和田县,城区就是这几年从一片沙漠里拔地而起的。不过,这次和田地区团组织负责人也和我们提到,西部要想实现整个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大量的人才带来知识和活力。

青年志愿者愿意来,因为西部给年轻人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觉,是巨大的。“到西部去”,现在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和田一家职业学校担任老师的志愿者王斐斐说,在服务中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感觉到“到西部去”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规划自我未来的一个重要选项。其实,青年的选择能成为潮流,本质上是通过“意义再生产”重构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它既有外部政策上、资源上的支持,也有年轻人内心达成的新的价值共识——去西部也可以是成功的一种方式。我们采访的几位志愿者,可能在人才已经“卷”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普通的上班族,但他们所学的知识,在这里极度被看重,他们被当成了宝,个人价值极度彰显。

当下选择到西部来的Z世代,对自己的选择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判断。确实,当个人发展、社会价值与国家战略需求三者同频共振起来,这样的一种选择才会超越个体行为,成为一代青年的潮流。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时代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陈宏 发自新疆和田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