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件数据产品申请“上证”,人工智能产业超6成
2025-03-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自去年12月开启“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的登记申请试点,在3月31日市知识产权局召开的通气会上,记者了解到,施行三个多月以来,上海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申请数已达348件,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占比超6成。

348件数据产品申请,已发证273件

“数据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鼠标一点就可能被拿走,以前企业往往不敢流通,施行知识产权登记后,就如同让数据产品企业拥有了一张‘房产证’。我们的目的就是推进数据产品的流通。”市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处处长徐上介绍说。

徐上表示,《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2024年12月8日正式施行以来,试点工作总体平稳,市场主体申请踊跃,社会反响较好。截至3月28日,共受理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申请348件,已发证273件,共涉及133个法人组织和38个自然人。

申请产品中,本市申请278件,外省市申请70件,包括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新疆等16省市。截至今年3月底,登记数据产品在上海数交所挂牌130多个产品,交易额超过1.4亿元;10余家企业获得银行质押融资贷款超2亿元。

徐上表示,在这些申请登记的数据中,不少是大单位。有交通运输部、文化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建设银行等机构所属单位。上海大型数据公司基本全部申请登记,包括上海数据集团、大数据股份、亿通国际、联合征信等以及上海技交所、上海建工、百联集团、智能交通等大型国企。

非常多的知名平台也提出申请,包括淘宝、抖音、阿里饿了么、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大智慧、启信宝、中国知网以及观星台、派熊、悟空等著名游戏品牌。同时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包括上海钢联、合合信息、人形机器人、金润征信等上市公司和上海科技影都、微谱检测、武汉理工、中科宇图、深信科创、北京金科、北京天工等行业内龙头企业。

人工智能产业超六成,符合上海发展定位

徐上介绍道,从申请单位和产品来看,也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定位。申请产品涉及的产业,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服务、教育文化为主,行业覆盖气象服务、交通运输、农业科技、影视制作等多个方面。

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占比超60%,包括上海互联网软件集团、临港数字基建发展、携宁计算机科技、脉策数据科技等。生物医药行业占比20%,包括长征医院、同济医院、东方医院、四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医院和倍通医药、芯超数据科技等企业。

数据产品类型集中,主要集中在数据加工产品,为217件,占登记的62%;数据加工集合和数据技术算法共131件,占比38%。

徐上表示,这些申请的数据产品质量也较高,包括中证指数的“沪深300指数”,淘宝的“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上海数据集团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数据”,上海市大数据股份公司的“新市民智能识别模型数据”,拉扎斯网络科技(饿了么)的“基于本地生活知识图谱的大模型训练语料”,抖音游戏的“观星台经营数据分析平台”,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运动行为训练数据”,合合信息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启信分)”等,均为相应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

除了上海企业,这一政策同时服务到了全国。在涉及16个省市70个数据产品申请中,有云南省首张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证书:云南振途信息科技公司的“肉牛生理数据要素数据产品”。淘宝将其最核心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在沪登记,国家文物局的“文保链”、北京天工(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视后期制作大数据”、武汉理工的“全国出版图书数据”均在沪登记。

“我们也助力老区建设,为湖南省桑植县老区发展集团登记了三个数据产品,并全部完成在上海数交所挂牌交易。”徐上介绍说。

今年将继续深化试点工作 

“2025年,我们还将深化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工作。” 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表示。通气会上,他也透露了一系列数据。

2024年,上海全市专利授权量15.0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7万件,同比增长14.2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6822件,同比增长10.3%。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7.87万件,同比增长15.4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9件,同比增长15.3%。全市商标申请量34.91万件,商标注册量24.22万件,同比增长2.7%;至年底,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78.93万件,同比增长6.7%。

上海作品版权登记数突破45万件,同比增长9.05%。上海获得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109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10项。上海连续第四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中保持优秀等级。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中,“上海-苏州”集群继续位列全球第五位。

余晨介绍说,2025年,上海将提升知识产权发展质效。包括培育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品。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组建若干重点产业专利池。推出知识产权信托等创新产品。优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化服务体系。促进打造高品质地理标志产品。

同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标准建设浦东新区、徐汇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重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网购消费市场。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推进“1+1+X”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服务重点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支持指导漕河泾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改革试点。

持续落实涉外合作项目。构建新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职称制度改革。深化知识产权专家库、人才库建设,拓展应用场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