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上音版歌剧《茶花女》的国际联合作业,感受上海之春闭幕大戏的品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2023年和2024年,廖昌永率领上音师生团队去世界十大歌剧节之一的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交流,每每看到全世界的歌剧爱好者挤满歌剧节所在的有500多年历史的城堡,总是感觉震撼和感叹,也萌生了将歌剧节艺术总监维勒·马特维耶夫邀请到上音来,合作一部歌剧的念头。2025年,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迎来了第40届的关键节点,闭幕大戏选择了上音版歌剧《茶花女》,廖昌永和上音的“国际联合作业”设想最终成功落地。3月31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探班了该剧的排练,了解到这次的制作有多细致,剧组透露,“可以说是逐字逐句逐个音地去拆分,我们每个人都是单独作业过的,哪怕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色”。
国际联合作业是珍贵的锻炼机会
今年是法国文学家亚历山大·小仲马逝世130周年,他笔下的《茶花⼥》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见⽽闻名于世。歌剧《茶花女》的故事蓝本取材于小仲马的同名小说,由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家威尔第作曲,全剧共有三幕,于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迄今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剧中经典唱段包括《饮酒歌》《永远自由》《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等,脍炙人口、精彩绝伦。
上音版《茶花女》是经典复排版本。此前,它曾亮相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并入选优秀剧目,在杭州演出时一票难求。此次作为上海之春闭幕大戏的版本,由上音歌剧院联合萨翁林纳歌剧节共同打造,在此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将于4月6日至9日献演上音歌剧院。此次的版本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至今已执导了超过150部歌剧作品的国际知名导演皮埃尔·弗朗切斯科·马埃斯特里尼执导,自2014年起担任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的维勒·马特维耶夫与指挥家张洁敏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师生与国际歌剧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共同演绎。
“我们和上音交响乐团的同学说,能将维勒·马特维耶夫邀请来合作,是非常难得的经历,为什么?大指挥家来指挥乐团很常见,但专业歌剧节的艺术总监,来为同学们手把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去抠,甚至去教风格和节拍,这是极为宝贵的机会。”上音版歌剧《茶花女》制作人、上音歌剧院副总经理朱丹丹告诉记者,这个每年做五六部歌剧、三四月份一开票就会被秒光的歌剧节,对上音的歌剧发展,有着极大的学习和借鉴价值,“维勒·马特维耶夫是1986年出生的,我们都叫他‘小维’,但他每年亲自指挥的演出,4000人左右的座位,几乎从来没有空位,他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总监,可以将歌剧节运营得这么好,特别让人钦佩。”
据了解,这次的国际联合作业,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沿着学校“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上音声乐歌剧系、管弦系、作曲指挥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师生形成协同网络,与这支国际一流歌剧创演团队联合开展排练和各项筹备工作。
“我到上海音乐学院之后非常开心地与同学们合作,他们学习得非常快。我给他们讲解的每一处音乐细节,他们都立即上手,并且充满了热情和激情。”维勒·马特维耶夫对上音师生团队也是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作为深度合作的一部分,自己去年就来过上音,受廖昌永院长邀请观摩了上音版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其实,在萨翁林纳歌剧节的舞台上不缺中国歌剧的身影,我们原本就与廖院长探讨过,我们两边一定会一起努力,把更多优秀的中国歌剧带过去,并且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精雕细琢保证闭幕大戏质量
近年来,上音相继创演十余部中外经典与原创歌剧作品,包括《康定情歌》《贺绿汀》《费加罗的婚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茶花女》《卡门》等,并组织开展歌剧节、国际声乐比赛、歌剧人才培养项目和歌剧理论论坛,推动歌剧创作、表演、理论、市场的全链条覆盖,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剧人才。
此次亮相上海之春舞台的版本,廖昌永也会担任主演。作为享誉世界的男中音歌唱家,他曾多次参演歌剧《茶花女》,包括国家大剧院版五轮巡演、音乐会版、上音版等,在饰演父亲乔治·阿芒这一角色时,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乐评人称其“声音如天鹅绒般包裹着角色的灵魂,令人难忘”。同时,他也在为后起之秀努力创造更大的平台,他领衔的演员阵容中西合璧、星光璀璨,包括来自欧洲的歌剧新星卢克蕾齐娅·德雷和里德·卡塔尔多,上音声乐歌剧系博士生、硕士生顾文梦、范雪妍、冯浩然、朱贺、张功浩、邵瀚锋,以及来自上音青年歌剧团的演员们。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歌剧音乐指导教研室主任管珺介绍说,上音版歌剧每一年都会在优秀的“有生力量和新生力量”中间同时选人,所以“学生们也都非常有经验”,加上上音团队在前期已经给他们布置了大量的工作,基础的读谱、语言、角色揣摩“在假期当中就开始了”,等到最后两个星期的合成时效率可以非常高,“等我们的意大利导演到了之后,其实已经是无缝衔接了”。她表示,上音版歌剧作为学院派制作,“一定有学院派的规范和标准,我们的学生演员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和国际团队的导演、指挥去合作”,这也让锻炼效果得到了最好的保证。
这样的制作,也将保证上海之春闭幕大戏的质量。上音表示,作为“上海之春”承办单位之一,学校多年来将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持之以恒在提高内容供给上下功夫。同时,上音也将“上海之春”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并反哺教育教学,一大批上音精品力作从这里出发,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了上音应有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