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之父”尼科尔森做客“浦江科学大师讲坛”:AI是工具,科学家有不可替代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葛近文 杨玉晴
“你想知道如何健康快乐地活到一百岁吗?我的研究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4月1日上午举行的复旦大学第十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以《表型组医学:在不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推进疾病预防与诊断》为题做报告。
作为国际分子表型组领域专家,尼科尔森被誉为“代谢组学之父”。他告诉青年学子:AI是工具,但科学的核心是人类对未知的追问。
人类如何研究“延年益寿”
“我们都希望能够活得更长寿、更健康、更快乐,而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个体来说,科学进步可以显著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医学。”尼科尔森的演讲从精准医学切入,指出基因组检测工作是目前人类疾病防治的重要工程之一。
现在,科学家已经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实现了重要进展,2003年,92%的人类基因组就已成功完成测序,但人们仍在为剩下的8%的基因组测序和图谱编制而努力。
然而,人类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是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因此,仅仅关注基因是远远不够的,正是这一局限催生了表型组学的诞生。
“我们的基因与环境——包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使用的电子产品、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体——都会产生互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预期寿命。研究这些内容的范畴,就是人类表型组。”他介绍。
所谓表型组,就是由基因、表观遗传、共生微生物、饮食和环境暴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可测量特征,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表组型学聚焦于这些可测量特征的研究,是继基因组之后生命科学的又一个重点方向。
“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死亡的方式与比例在不断发生改变,这是表组型学重视的问题之一。”他提及,数据表明,环境影响与社会背景也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时代与社会的关注,也是表组型学的重要话题。
“人类是超有机体,我们的健康密码,不仅藏在2万个人类基因中,更存在于100万亿个微生物基因的复杂对话里。”尼科尔森点明表组型学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意义。种种“蝴蝶效应”表明,传统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应对现代健康挑战,而表型组医学通过“全息解码”人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正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如果我们能实时读取人体的化学信号,医疗决策将不再依赖经验猜测。”他说。
国际合作是破局之路
面对生命健康领域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尼科尔森认为,国际合作是唯一出路。他在PPT中展示了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的蓝图——从上海到珀斯,从多哈到剑桥,科学家们将共享数据、统一标准,构建全球健康预警系统。
“疾病无国界,而表型组医学的使命是让预防无盲区。”他强调。关于中西医协作互补,尼科尔森指出,中医药承载独特理论体系,是极具价值的预防医学手段,而西医更侧重疾病治疗领域,两者形成显著互补。“针对不同个体如何选择中西医疗法”这一命题亟须深入研究。他同时强调,科研伦理准则:作为科学家,数据公开与共享是学术使命的核心,但国际合作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需通过规模化路径实现成果转化价值。
2018年,复旦大学牵头实施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一期),这项中国首个聚焦人类表型组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由金力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其团队在内的全球顶尖科研力量,构建了从宏观体征到微观分子水平的全维度表型解析体系。
“不同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建立起连接与共识,在研究方法、实验流程等方面达成一致。好比是大家都在做菜,现在用的是同一份菜谱,保证做出来的菜味道是一样的。”作为国际协作组的共同发起人和理事会成员,尼科尔森这样比喻。
该计划近年来产出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显著推进了精准医学发展,既为生命科学领域树立新标杆,又通过跨尺度表型数据库与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向世界贡献了系统性的健康研究范式。尼科尔森介绍,下一步,团队还要克服样本收集处理的问题,从而实现更深入的国际合作。
互动环节,一名学生提问:AI能参与表型组研究各个环节吗?尼科尔森摇摇头:“AI可以进行大规模群体分析,但如果分析对象是差异化个体,恐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这也证明了科学家的不可替代性。”在尼科尔森看来,AI是工具,但科学的核心是人类对未知的追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葛近文 杨玉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