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机器人很忙,梦想照进了现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这些天机器人真的太忙了。
日前上海时装周开幕,来自宇树的高科技人形机器人G1“小宇”穿着定制服装在秀场走起了“猫步”。而在宝山顾村公园,机器人又成了游客的“赏樱搭子”。4月13日,国内还将有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即将开跑。
这两年,我们一直都在说科技赋能未来,无论是乘坐低空智能飞行器回家,还是享受机器人烹饪的美食,或者与虚拟数字人下棋……很多人都深刻地感受到,机器人不仅“走进生产线”,更是“走进生活”。
作为90后,我是看着《哆啦A梦》长大的。那时候,总是幻想着能有一个像哆啦A梦一样的机器人伙伴,从口袋里掏出各种神奇道具,解决生活中的烦恼。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真的开始以各种形态融入我们的日常,虽然还不能从口袋里变出竹蜻蜓和任意门,但已经足够让人惊喜。
记得2024年人工智能大会上,会展上的机器人成了我的逛展搭子,它不仅能准确带路,还会贴心地提醒我“今日高温,请注意防晒”。那一刻突然觉得,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如今在上海,机器人已经能穿着高定走T台,在樱花树下陪游客赏花,这种跨越式的进步让人感慨科技发展的速度。
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这些机器人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它们开始有了“温度”——譬如会走猫步的“小宇”在后台摔倒时,工作人员下意识想去扶他的动作;公园里小朋友围着赏樱机器人说“你好可爱”时,机器人转头握手的瞬间。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人机交互正在变得越来越自然。
当然,现在的机器人还远不如哆啦A梦那样万能。我的扫地机器人就经常卡在沙发底下,点餐机器人有时也会搞错订单,在电梯上遇到带路机器人还得给它让位置。但看着它们笨拙又努力的样子,反而觉得特别真实可爱。或许这就是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懂你”。
我想,在人类的未来,机器人将以何种形态出现,没人能知道。但肯定的是,它们一定不会缺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行动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期待机器人“向善”,最终服务于人类的幸福。
最近我开始习惯和家里的智能音箱聊天,虽然它经常答非所问,但每晚说“晚安”时听到的那声回应,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对着哆啦A梦玩偶自言自语的时光。原来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幻想,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实现。不知道再过二十年,机器人会不会真的像动画里那样,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呢?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