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用“一颗心的温度”,守护生命的叙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2024年3月,正在德国留学的崔馨月回国休息,忽然收到一位保安大叔的委托,请她为自己不幸去世的儿子写份悼词。由于得到过保安大叔的帮助,出于感念之情,崔馨月完成了嘱托。事后,她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了此事,没想到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找来,想请她为逝去的亲人写悼词。一年多来,崔馨月已经写下47份悼词,慰藉了众多人的心灵。
要知道市面上代写悼词的机构不少,可为什么看起来“非专业”的崔馨月会得到那么多逝者家属的信赖呢?关键在于她的用心和真诚。
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悼词不是冷冰冰的。它在总结逝者一生的同时,需要承载生者对逝者的追念,既让逝者安息,也让生者的情感有个出口,情绪得以安顿。这不是按照套路写就能达成的。可以看到,崔馨月会耐心地倾听家属讲述,条件允许还会当面交流,随后在理解逝者和共情生者的基础上写出悼词。而整个过程,其实是对逝者的告慰,并对家属构成了一种疗愈。
此情此景让人联想起意大利电影《寂静人生》。影片主人公约翰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职责是为孤独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然后安排葬礼。为此,约翰费尽心思“摇人”,哪怕只找到一位亲人,也能让逝者走得不那样凄凉。此举的意义已然超越葬礼本身——重要的不是葬礼是否隆重,而是在寻找亲人的过程中逝者的生平得到揭示,原本被遮蔽的人生被照亮、被看见、被叙述,从而获得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终局。
崔馨月的作为与之异曲同工。她呈现了逝者虽然平凡却独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为之画上圆满的句点,同时也是给家属一个交代,留下一份纪念。
这也在另一个层面给予我们启示。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AI取代人类”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焦虑,崔馨月的经历却提醒我们:人类可没那么容易被AI“平替”掉。接受媒体采访时崔馨月如此描述自己和逝者家属沟通时的感受:“作为真人的安慰,笨拙一点或者没那么面面俱到都不要紧,意义就在于那是来自另一颗心的温度。”而这恰恰是AI所不具备的。
时至今日,即便是“具身智能”,也只是对人类身体组织的模仿,而无法在生物学意义上和人类同日而语。这决定了AI不可能拥有“一颗心的温度”。你大可让AI写一份面面俱到乃至声情并茂的悼词,但它不会和你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连接,更不会走心,以达到安抚心灵、安顿精神家园的效果。
AI再进步,也无法消解人类对情感共振的渴求;算法再精妙,也替代不了生命与生命之间那份带着体温的温柔注视。在这被数据洪流裹挟的时代,崔馨月这样的年轻人却以最原始的方式——倾听、共情、书写——点亮情感的微光,守护生命叙事的温度,实在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