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六天“看上海”,新加坡青年沉浸式感受“年轻的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在新加坡点一份外卖和上海有什么区别?百年前老舍赴南洋执教留下了什么故事?4月2日下午,“新活力,‘新’发现——新加坡青年看上海”新加坡青年交流会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
今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5周年,2024年至2025年也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为促进两地青年深度互动和对话,发挥青年力量加强两地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新活力,‘新’发现——新加坡青年看上海”活动邀请30余名新加坡青年来沪交流。
新加坡全国翻译委员会译员刘蕴萱分享了她在新加坡GrabFood配送平台的工作经历。拜访位于杨浦区的美团公司,通过大数据了解当下上海乃至全中国年轻人的潮流趋势。“我深刻感受到两座城市在科技应用推进节奏上各有不同。”
随后,她分享了在实地参访中,自己和代表团成员们走进嘉定的数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头部企业,体验无人驾驶、亲测电动车换电。在蔚来交付中心一座换电站,新加坡青年坐上即将换电的电动车,“仅三分钟就能完成换电。”
新加坡中国协会青年分会外联组长芮定鸿是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但和上海有着文脉上的渊源。九十年前,他的母校南洋华侨中学曾留下老舍先生执教的身影,而今天,当他带着这份历史记忆走进上海,发现两座国际港城的对话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标的交汇。
“这段故事不只是历史趣闻,对我来说,它正反映了新部两地历来的一种优势:繁华的港口贸易和国际交通枢纽项目定位,先进思想的发源地,以及国际人才集聚。”他感慨道。
在过去的5天的考察中,芮定鸿和青年团成员们目睹了上海在国际化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激发创新领域推动新活力的积极性。在探访中,青年团一行人来到临港新片区,在这座“年轻的城”里寻找扎根的可能。
精致的海派美食,热情包容的市民风貌以及非凡的发展成就,无不让新加坡青年韩景光感到震撼。他是一名新加坡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院大四学生。“无论是漫步外滩,感受百年历史沉淀,还是现代化的都市天际线,都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规划中,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非凡能力。”
“在上海这个舞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只要我们做好准备,我们都是这里的主角。”殷晓晗毕业于新加坡南理工大学,是最终序列(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在交流中他分享了创业经历,在杨浦区的支持下,他们仅用一年半便实现2178万订单与1220万营收的突破。最后,他希望两地青年能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上有更多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专家点评环节,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回顾了多年来参与国际营商环境的谈判实践。“我深切感受到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从全球第98位跃升至第31位,展现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新加坡作为这一领域的标杆,始终稳居世界前列,其创新经验尤为值得借鉴。”
他期待在座的中国青年能向新加坡青年汲取经验:既学习其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匠精神,更领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转型的前瞻思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