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上音开放周,感受东方乐器博物馆千年古乐器的限时“复活”
2025-04-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复刻近9000年历史的骨笛作为演出乐器、跟随箜篌的琴弦梦回楼兰……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一届上音开放周期间,东方乐器博物馆继元旦推出新展后,联动学校民乐系、作指系、现打系、艺管系、上音附中师生,以及上海高校文化育人联盟共同推出“金声玉律颂中华”系列活动,打造“沉浸式”展演,让千年古乐器们限时“复活”。

4月6日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东方乐器博物馆还推出特别版活动,以博物馆讲座、专场音乐会串联起文化假日的特别一天。

  ◇  一场讲座让公众种草大学博物馆  ◇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都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也成为新的生活风尚。

作为中国艺术院校中第一座乐器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联动校内外相关院系,贯通大中小思政育人路径,携手音乐街区,推出了为期一周的博物馆系列活动。

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展陈设计室副主任厉樱姿博士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演厅带来主题讲座《博物馆之“变”——探秘博物馆的那些事儿》,回溯博物馆自诞生起在理念、形态、功能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演变,探秘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并分享高校博物馆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上音开放周和上海高校音乐文化育人联盟、博物馆育人联盟共同推出的重要活动,这场讲座不仅传递学术洞见,更凸显高校“以文化人”的使命。从展柜中的文物到舞台上的声场,博物馆的“变”本质是让文化血脉在当代延续,让历史真正服务于社会美育。

来自位育实验学校四年级的谢同学和妈妈一同前来,妈妈介绍,平时一家人喜欢看展逛博物馆,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收获新知很开心,同时,也通过当日的活动,一下子种草了东方乐器博物馆等大学博物馆,希望下次能沉浸式深度参观和体验。

  ◇  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中感受非遗魅力  ◇  

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美育楼一楼展厅,“金声玉律颂中华”年展正以800余件乐器串联起中华音乐千年文脉。从仿新石器时代的骨笛、战国曾侯乙编磬,到唐宋南音的弦管遗韵、明清文人琴箫,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此次上音开放周期间,4月2日-9日,东方乐器博物馆每日11:00-11:20的沉浸式展演中,非遗乐器在师生演奏与专家导赏中焕发新生:多位上音师生以“导赏+演奏”形式,推出场馆里的沉浸式展演,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音乐长河,深入探索非遗乐器的历史文脉与现代革新。这一特别的让千年古乐器限时“复活”活动,在6日下午迎来了“金声玉律承古韵 非遗丝竹启新章”专场音乐会——跨越时空的界限,以笛箫弦韵对话千年文明,用非遗丝竹奏响时代新声。

整场音乐会通过考古复原乐器、经典民乐组合与先锋跨界创作的时空对话,展现中国民族音乐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世界的创新之路,让公众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中感受非遗魅力。

骨笛距今已有近9000年的历史。骨笛的声音是怎样的?当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吹响它时,华夏文明的乐音已开始流淌。此次音乐会开场演奏乐器正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骨笛的复刻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师生以跨界融合作品《笛韵天籁》第一幕“逐茓”选段,为观众带来来自远古的呼吸。之后,团队又先后带来陈歌辛作曲的竹笛重奏作品《玫瑰玫瑰LOVE》和由作曲家李博禅进行改编的《月光爱人·璀璨》。

箜篌独奏、古筝独奏、古筝二重奏、二胡四重奏、丝弦五重奏相继登场,压轴作品《和乐飞扬》则由笙、手风琴和爵士小乐队带来。这部作品是作曲家苏潇谱写的文明交响。作品巧取“笙”与“巴扬”之名,将西部高原《康定情歌》的炽热情愫,结合西方爵士乐写法,使这两件跨越千年的簧制乐器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奏出新时代“和”谐之音。

边导赏、边倾听,上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肖阳介绍,本次开放周将思政引领、美育普惠与文教结合融于一体,构建起高校服务社会的立体化实践。青年学子以专业技艺与责任感诠释文化使命,学生团队从非遗传承到演出执行全程参与。“美育普惠”则贯穿活动始终,让市民公众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上,打破艺术门槛,也让千年古乐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鲜活部分,这既是对中华音乐文脉的深情回望,亦是以文化自信回应时代的生动宣言。

除了学习钢琴外,兰景云小朋友也正在学习传统器乐葫芦丝,他在妈妈的陪同下全神贯注地听完整场音乐会。妈妈认为,这样的文化熏陶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很有意义,音乐会不仅有演奏表演,也有导赏部分,让更多观众真正走进文化,走进音乐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的音声因传承而永恒,因创新而鲜活。之后几天,“沉浸式”展演仍将全程面向市民免费开放,观众可通过公众号预约参与。上音将继续创新校园开放的方式,丰富校园开放的内容,让“上音校园开放”成为市民、乐迷乃至全球游客认可的上海城市文旅融合新品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