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略萨的文学遗产里,读懂人类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著名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于秘鲁当地时间4月13日逝世,享年89岁。略萨的家人随即发表声明,表示不会为略萨举行公众仪式,但会进行家庭告别。
提起略萨这个名字,对我国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有了解的人应该不陌生。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海外文学作品如浪潮般涌入国门,给文坛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认知。其中,以略萨和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的引介,《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和作家》等略萨代表作相继推出中译本,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及新颖的创作手法,令中国作家耳目一新,惊觉“原来小说还能这样写”。当时二十多岁的阎连科坦陈“被略萨的叙事方式征服了”,莫言、余华、叶兆言等日后的名家,也都成了略萨的“粉丝”。
从这个角度讲,略萨曾经充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引人——让一大批怀揣着强烈好奇心,向着窗外探头探脑的年轻创作者,与世界文学潮流对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风貌。他也因此和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一道,成为在中国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如此,2010年略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及次年访华,均激起热烈反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略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触及广泛的社会现实。他从不回避或粉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是用高超的技法加以呈现与揭示。生活中的略萨也高度关注社会议题。作为其作品最重要的中译者,赵德明与略萨多有交往,认为他精力旺盛,对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感兴趣,“一会儿天、一会儿地,巴西的问题、凯尔特的问题、高更的问题,哪儿的手都伸”。这方面,略萨其实秉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古风”,对社会保持反思立场。这在观念极具分化,作家通常避免参与社会议题的当下是难能可贵的。
而这,应源于略萨对文学终极价值的体认。2011年中国行,略萨给中国读者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将文学比作“一种世界语言”,将不同时代、地点,在信仰和语言上千差万别的读者连接起来,让这些看似迥然不同的群体“互相声援”。“这一切表明,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他们之间存在的是亲近。此乃我希望我的著作带给我的中国读者的信息:友谊、理解和兄弟之情。”
在国际纷争愈演愈烈,国际共识日益撕裂的当下,重温这段话,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和力量。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它能穿透藩篱,让不同文明在精神共振中重新确认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的本质。略萨穷尽一生书写的,绝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与政治寓言,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图谱。那些关于压迫与反抗、孤独与联结的永恒命题,始终在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文学从不拘泥于地域的边界,而是不断打破偏见,寻找人性深处的共鸣。这大约是略萨留下的最为丰厚的文学遗产。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