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日益成熟,心理咨询是否还能保持独特性?上海这场论坛来揭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时代充满希望与挑战,随着AI的发展,心理学领域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4月18日,由索菲亚大学主办,上海立达学院承办的“心启程 智融合”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MCPC)项目启动,心理咨询与时代发展学术论坛在上海立达学院举行,希望以更广泛的青年力量共创心理研究领域新篇章。
《算法vs心法——心理咨询在AI时代的存在与超越》这一论坛汇聚了国内外心理学、人工智能领域顶尖学者与行业先锋,孙时进、杨凤池、张可创、蒋春雷、张麒、Dr.Ellen等教授围绕AI技术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冲击与赋能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心理服务在智能时代的范式革新。AI与人类咨询师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AI可承担基础情绪疏导、数据监测等任务,而人类咨询师则聚焦于深度共情、个性化干预与复杂心理问题的解决。
“在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心理咨询是否还保有其独特性?”Ellen教授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她认为,尽管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为心理问题提供初步的诊断和建议,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是算法难以完全捕捉的。Ellen教授强调,心理咨询师的同理心、直觉和道德判断是AI无法替代的。
孙时进教授指出,AI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它可能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孙教授建议,应建立严格的伦理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AI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不会损害个体的隐私和权益。同时,他呼吁心理学界与技术界加强合作,共同探索AI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合理应用边界。
论坛上,杨凤池教授分享了他在使用AI辅助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并提出,AI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助手,帮助处理一些重复性高、标准化程度强的工作,如初步筛查和数据记录。但他同时强调,心理咨询的核心在于建立信任关系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是任何AI都无法实现的。心理咨询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应对AI时代带来的挑战。
“人类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而AI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张麒教授探讨了AI在心理咨询中的局限性,并指出,心理咨询师得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问题的理解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
蒋春雷教授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AI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他认为,AI技术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者要积极参与到AI技术的伦理讨论中,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伦理性。
在张可创教授看来,AI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不应被视为对传统心理咨询的威胁,而应看作是一种补充和扩展。心理咨询师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坚守心理咨询的核心价值——人文关怀和专业伦理。
这场论坛汇聚了各位专家的智慧和见解,共同展示了心理咨询在AI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心理咨询将在AI时代实现新的超越,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心理健康。
为了更好地培养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正式启动。
索菲亚大学校长Dr.Carol Humphreys发表致辞:索菲亚大学在超个人心理学与整合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课程,致力于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并将这一创新项目推向全球。她强调,在当今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普遍挑战,通过双方的深入交流,上海立达学院向索菲亚大学伸出援手,共同推动该项目实现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长足进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