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经济中的高校力量,上海财大组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面对现阶段贸易环境,中国应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这是上海财经大学在《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中提出的建议。4月2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2025第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近年来,我国通过积极缩减外资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等一系列主动开放政策,以坚持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带来新的变量与可能。
他表示,作为财经类高校,上海财经大学积极作为,组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凝聚了海内外优质宏观经济研究力量,专家学者们利用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敏锐的经济洞察力,深度剖析宏观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本质,深度融合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始终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具有扎实学术支撑的经济洞见、决策建议和长期治理方案,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培育卓越人才道路上探索出“上财模式”。
本次论坛上,经济专家也针对目前的形势,分析目前的经济风险、机遇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深入探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与方向。
对于2025年一季度中国外贸的现状,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赵琳副教授代表团队建议,短期要进行对等反击,实施多元化政策,如补贴出口企业、适时抛售美债等;长期需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以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但仍要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挑战。他强调,面对外部冲击以及后续的巨大不确定性,应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一方面要加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择机降准降息,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为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扩大国内需求要更加注重补上消费短板,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增加差异化多元化服务供给。
他建议,构建扩大投资和提振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扩大投资要更加注重“投资于人”,更加注重消费升级领域投资,更加注重通过保障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释放消费潜能,并运用改革思路,通过服务领域和公用事业放开准入、理顺价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做大做强国内经济循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