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打卡美还是亵渎美,划一道警戒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近日有人在声讨博主擅闯打卡旧改老建筑的行为。镜头里,这座百余岁建筑在光影调动下,几乎一拍就是“大片”,还有人专门跑去拍人物写真,俨然一处网红打卡点。流量时代从众心理作祟,大家习惯按图索骥,可仔细想想,在大家对美有着共同爱好的表象下,有什么不对劲?
美景当前,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判断能力存在差异。“不能进吧?”“怎么进去的?”在对这类回复的集体无视下,博主们理亏的地方显露出来。这些打卡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都存在问题。不少旧改建筑即使进行了物理隔断,还是有人尾随或硬闯进去,这有违道德;旧改老建筑属于文保建筑,闯入时容易被毁坏,更有人撬走门牌、偷拿老物件,这是违法。
追求美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更高探索,如果自身品行不美,谈何真正懂美?“里仁为美”,孔子强调人的内心有仁德才是真正的美,也曾说“君子好美,但求之有礼”,因此,对美的向往,不能拿来当不文明行为的遮羞布。
还有把打卡变为打扰的现象。曾经武康路上的“蝴蝶结阳台”走红后,住户只要一路过阳台,就被楼下游客高声叫唤,最终不堪其扰被家人接走。去年愚园路一处私家庭院的木香花如约盛开的日子,天天人声鼎沸影响居民出行,因有人吵架,主人不得不剪掉部分花木来“破坏”美感。在一些网红打卡点,也屡屡有人为了追求无人入镜的构图,不愿多等一等,而立马大声呵斥他人让开,实在大煞风景。
大家对美的观赏分寸,把握得不一样。古人传授过相关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过近而无法把握整体美。“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距离产生美”的观点更进一步,讲的是对美丽事物的尊重。在公共空间,与美丽事物为邻的往往还有人,尊重他人亦是尊重美。
“德不孤,必有邻”,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出别样的美。2019年,苏州同德里因一部电视剧,居民的生活突然挤进不计其数的游客。同德里7号是取景地,8号住户徐阿姨见自己布局一样,为减轻邻居压力,经常主动开门接待游客。最近,随着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确认搬迁,游客涌向周边看飞机,厦门古建筑清水宫因飞机掠过时与建筑产生古今交融之美,成为热门打卡点。每当飞机快来时,管理大爷热情提醒大家准备好相机,在一声声“来了来了”中,景美心美共入画。
而打卡的人群里,接受他人想要借无伤大雅的道具拍照的请求、提醒他人注意障碍物、帮助他人拍照……诸如种种虽不是打卡必需流程,却是镜头之外升华的美。所以,打卡镜头前的“美”,也要对焦镜头后的“德”,否则,就是徒有其表,甚至触犯众怒、践踏法律,无疑是最终亵渎了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