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航天精神探自然之趣,这两场科普活动今天举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在天文馆探索航天精神,在社区公园感受自然乐趣。4月26日,“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航天日特别活动和2025年首场“趣逛自然·社区公园季”科普导览活动两场科普活动分别举行,让不少青少年朋友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周末。
代代科学家带来的航天精神是什么?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过去一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载人航天任务刷新在轨驻留纪录,中国空间站完成二期扩建……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活力。
4月26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航天日特别活动在上海天文馆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作主旨演讲。他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引经据典,深入讲述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他引用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勉励在场青少年要充分发扬航天精神,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走出摇篮》的演讲中,以前瞻性的视角,剖析了当代科技进步对航天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从新型能源动力到时空概念突破,倪馆长以富有想象力的论述勾勒出未来航天科技的图景。他强调,面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必须着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要让青少年像航天人那样敢于“异想天开”,又善于“脚踏实地”。
“馆长有约”环节由倪闽景馆长主持,并与钱永刚馆长、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黄岳辉围绕“数学如何塑造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与探索”的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钱永刚馆长首先分享了其父钱学森创立“卡门-钱公式”的经典案例: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到实验验证再到最终修正完善的完整过程;黄岳辉校长以青少年太空储水材料实验为例证生动阐释了持续实践对于数学学习的关键作用;冯志刚校长则从数学哲学的高度指出建模-验证-优化的循环过程,既是完善理论的必由之路,也是锤炼科研品格的绝佳途径。倪闽景馆长则特别强调了以内在求知欲驱动的主动学习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真正的科学探索必须兼具开拓创新的勇气与严谨求实的态度,让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才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化。
此外,活动还举行了“科创校长空间站联盟校”授牌仪式,由钱永刚馆长和倪闽景馆长共同为上海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授牌,两所学校的加入为“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主会场之外,“行走的天文馆”XR项目体验区成为最受欢迎的亮点展项之一。借助前沿的扩展现实技术(XR),该项目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宇宙探索空间,吸引了众多与会者参与。
社区公园里居然藏着月季花谷?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申城近期迎来了月季的盛开。4月26日,2025年首场“趣逛自然·社区公园季”科普导览活动在上海市静安区三泉公园开展,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赏月季、看非遗、做手工,沉浸在春意盎然的花海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与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举办,旨在让更多市民能够近距离接触自然、爱上自然、保护自然。
三泉公园是上海市首批星级公园之一,园内湖边的“月季谷”是其最亮眼的名片——月季谷占地400平方米,由黄石堆砌而成,形成一个自然式的景观,月季花开时呈现一种百花争妍的壮观景色,是周边社区居民心目中的打卡拍照“圣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珊珊和三泉公园养护单位公园管理部经理曹炎炎组成“双讲师团”,带领亲子家庭在三泉公园参观婀娜多姿、百花争艳的“宝藏”月季,解码社区家门口的神奇花境。在讲解过程中,曹炎炎详细介绍了月季谷内栽培的18种月季品种,如树状月季,孔雀开屏、仙境等品种,整个月季景观观赏期可持续至11月;徐珊珊则从花卉育种的角度,结合月季谷内的品种展示,解读了现代月季品种“家谱”。她们还围绕隐藏在公园草丛枝头里的其他特色动植物,为观众科普自然科学小知识。
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为观众们上演了“举重若轻”的石担石锁非遗表演,展现三泉公园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重新定义人们对社区公园的认知。在“趣逛工作坊”环节,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学老师带领参与线下活动的青少年,亲手制作一份包含月季花在内的植物标本册,把美丽的春色和生动的科学知识带回家。
近年来,随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不断深入实践,社区公园正在融入上海的每条毛细血管。2025年,“趣逛自然·社区公园季”系列活动通过户外直播、专家导览、趣逛工作坊等形式,带领市民深入了解社区公园的生态特征和功能特点,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重新发现身边社区内的自然之美,助力上海“人民城市”建设迈向新高度,让“公园城市”的理念在市民心中深深扎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