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展览新亮点,在画作中追寻精神层面的“桃花源”
2025-04-2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我的创作一直在追寻精神层面的‘桃花源’,桃花源是中国水墨画的母题。”任建国对青年报记者说。“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上海站”4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也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迎接“五一”小长假新推出的重要展览。

作为旅澳艺术家的任建国成名很早。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中央美术学院时隔十年首次招生,在上万名考生中任建国脱颖而出,成为央美国画系13位本科生之一。他受教于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等美术名家,从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艺术旅程。1980年,求学期间的任建国便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到底谁是敌人》,这幅作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得中国画三等奖。展览同期获奖的还有罗中立成名作《父亲》。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的此次“再寻桃花源”展,分为“记忆重启”“乘物游心”“云海听风”“桃花依旧”“自有我在”五大单元,共展出任建国创作的近60幅画作、40幅速写,从20世纪80年代的工笔重彩画到21世纪的新写意作品,勾勒出艺术家在“古意”与“今趣”的平衡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创作轨迹。

“桃花源”是展览的关键词,其实也是任建国艺术人生的始终追求。创作伊始,任建国笔下的世界就具有桃花源属性。20世纪80年代初,他将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成为最早用工笔重彩描摹全新风貌的国画家之一。例如巡展中的《冬去春又来》系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四川凉山地区农民生活的全新图景。熙熙攘攘的人群赶集场景占据了画面,人物肢体语言在简括的造型中显得异常生动,生动传达了改革开放给川西农村带来的积极变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画语境焕然一新,任建国将更多人生感悟与豁达率性的性情注入所画对象。他将古老的桃花源母题引向当代,将写意的“即兴游心”与抽象表现的“自动主义”合而为一,形成“新写意”笔墨风格,让更多西方观众得以窥见那份源自东方的诗意归宿。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表示,“再寻桃花源”是任建国“中国心、水墨情”的精神写照。“他重归中国水墨创作后,沿着自己的青春足迹,重返故土、重游旧地,创作出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激情迸发后的艺术迁跃,也彰显了他近十年来在水墨领域向抽象表现进发的创新探索,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境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认为,传统桃花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超凡脱俗、逃离世俗生活的理想化境界;而任建国笔下的桃花源是极为实在的,是对真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与关照。“在他的绘画世界里,桃花源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这使他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桃花源的理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

除了“再寻桃花源”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五一”期间还全新推出“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展,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次展览聚焦新兴木刻,以新兴木刻的传播为切入点,通过143件/组经典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新兴木刻萌发于上海,弘扬于全国,抗战胜利后再汇流至上海的传播路径。该展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上海既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前期的中心,更是以文化为抗战武器的重要战略高地。新兴木刻便在这个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应运而生。1931年,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借鉴近代西方创作版画的新兴木刻以星火燎原之势从上海发展壮大,做为一种能够开启民智,而且便于制作、易于传播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形式,本次展览正是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为切入点,以新兴木刻萌发阶段的珍贵作品勾勒出活跃于上海、广州的木刻团体的基本轮廓。

本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共同主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