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上海文化游,在虚实交响中触摸历史心跳
2025-04-29 专题

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作品展。

杨颖/文  受访者/图

“五一”小长假,文化氛围与气温同步上升。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悄然开启。“五一”假期,“泰坦尼克号·遗世回响”沉浸式探索体验与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作品展双星辉映,前者以科技为舟载人穿越历史迷雾,后者以画笔为刃剖开时代精神,共同织就一幅“科技与人文共舞”的城市文化图景。

深海史诗

当虚拟现实叩响记忆之门

在BFC外滩金融中心三楼,一场颠覆认知的时空穿越正在发生。锈蚀的船锚缠绕着大西洋海草,头等舱水晶吊灯在洋流中无声摇曳,散落的怀表指针永远凝固在1912年4月15日凌晨2:20——由中法顶尖团队历时三年打造的“泰坦尼克号·遗世回响”,将大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与历史考古深度融合,打造出亚洲首个全动态海底沉船探索系统。观众佩戴HTC VIVE最新一代12K分辨率VR设备,在300平方米的无边界空间中自由行走,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沉船测绘数据校准。

这场30分钟的沉浸史诗分为“深海寻踪”与“时空回溯”双线叙事。当观众操控深潜器机械臂打捞起尘封的胶片盒,瞬间被卷入威廉·哈贝克摄影师的记忆漩涡:蒸汽时代工业美学的巅峰之作在眼前轰然苏醒,青铜螺旋桨的金属轰鸣穿透耳膜,三等舱移民哼唱的凯尔特民谣随风飘散,宴会厅的香槟气泡裹挟着调香大师复原的1912年古龙水气息扑面而来。最震撼的“冰山时刻”采用全景声场与触觉反馈技术,船舷铁板的撕裂声从脚下震颤传来,-2℃的寒气随通风系统沁入衣襟,让观众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冲击中,亲历那个改变人类航海史的惊魂之夜。

“这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刻,而是一次严谨的历史重述。”策展人唐祎程揭秘道,团队考证了瑟堡海洋城保存的乘客日记、菜单乃至船舱木纹样本,就连头等舱地毯的鸢尾花纹都严格对照原船设计图数字建模。展览特别设置的“时空胶囊”交互区,观众可通过手势捕捉技术,“拾取”虚拟文物触发隐藏故事——某位意大利移民未寄出的情书、乐队领班华莱士·哈特利的小提琴残片,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化作有温度的生命叙事。

水墨觉醒

百幅画卷里的当代精神

与此同时,第八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作品展以“传统裂变与当代重生”为主题,在外滩久事美术馆掀起了无声的巨澜。刘泽群斩获一等奖的《存在NO.13》以装置化思维重构绘画——3米巨幅画布上,齿轮与管道的工业图腾被解构成黑白负片,荧光涂料的冷光在暗室中如呼吸般明灭,质疑着技术崇拜时代的人性异化。

展览最大亮点首推“当代水墨奖”特设展区。王叔重的《风景山》在后现代解构中激活东方神话基因,开拓水墨艺术的全新叙事场域。林兆乐的《炁的图像》以茶水为媒,在泼洒罩染间捕捉“炁”的能量流动,建构虚实相生的生命图式。胥涵卓的《志恒》通过色粉肌理与书法笔触,在物质消逝中重构精神永恒;李莉琴的《鸟鸣涧》以暗紫墨韵营造禅意秘境,在动寂辩证中探寻自然启示。孙源的《群体的寓言NO.78》用水墨符号解码集体意识,投射当代生存困境的镜像。

这两场看似迥异的展览,实则在文化创新的深层逻辑中形成奇妙共振。“泰坦尼克号”用最前沿的XR技术唤醒集体历史记忆,约翰·莫尔奖以传统水墨为支点撬动当代艺术变革,共同诠释着海派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精神内核。当虚拟的冰山融化成现实的艺术之光,当水墨的留白书写出未来的无限可能,上海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对话写下新的注脚。

杨颖/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