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发布,注重自我感受是新职业青年入职的重要因素
2025-04-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2025年4月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该蓝皮书围绕上海人民城市社会建设,从总报告和社会民生、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聚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议题,深入研究现状、经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总报告依据2024年对上海市民的抽样问卷调查,从民生、民意、民享三个维度构建指数,调查发现指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进而描述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增进民生福祉的方向建议。

其中,蓝皮书的分报告——上海新职业青年生存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披露了这个青年群体的生存现状和他们的需求,并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  新职业择业自由度高于传统行业  ◇  

蓝皮书调查显示,注重自我感受是新职业青年入职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当问到新职业青年选择当前这份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时,由高到低分别为工作自由度(19.7%)、入职门槛低(17.4%)、兴趣爱好(14.0%)、发展前景(13.7%)、工资待遇(9.7%)、工作地点(8.9%)、家庭原因(6.3%)。此外,选择其他的青年占10.3%。

这表明,新职业青年择业的自由度高于传统行业青年,因此,从事新职业的青年自主性比较强,选择当前工作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青年并没有把工资待遇放在第一位,虽然工资待遇很重要,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当前青年注重生活质量的考虑,也可能是基于过渡性工作的考虑。

从择业时新职业青年对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可以看出,青年比较看重“高收入”“福利好”“职业稳定”“单位所在城市”“较多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兼顾家庭,照顾父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而看重“单位规模”的较少,说明新职业青年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更为现实,对新兴职业也有较高的认同度。

调查还显示,专业对口的新职业青年占比不到一半。从专业对口情况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新职业青年专业完全对口的占12.6%,部分对口的占31.1%,不对口的占56.3%。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青年整体性的专业对口度大幅下降,而新职业青年由于处于非传统行业,专业对口度更低。数据显示,在当前就职的单位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新职业青年占72.0%,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新职业青年占28.0%。数据表明,近1/3的新职业青年入职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职业发展受到阻碍。

专家分析称,专业对口度低表明新职业青年在职业发展上需要提高学习成本和加大就业后职业培训力度。新职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变化性,这使得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激烈,新职业青年随时面临失业的风险。新职业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职业结构以及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逐步走向解体,新职业以及新职业青年的持续发展需要强化多方互动机制,帮助新职业青年解决知识技能无法满足职业发展需求、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

  ◇  建议实现新职业青年社会保障全覆盖  ◇  

蓝皮书预测,未来,新职业将会吸纳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很多新职业在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上的变化导致出现新问题,目前相关管理政策并不完善,需要各方综合施策,解决好新职业青年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职业及新职业青年的发展。

蓝皮书建议,实现新职业青年社会保障全覆盖。这是因为,基于新职业的特点,一些新职业青年就业稳定性差,权益保障和劳动保护不足,职业伤害风险大,最需要社会保障。然而,很多新职业特别是灵活就业青年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参保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新职业主体的流动性特征制约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专家分析称,虽然短期新经济发展红利使新职业从业者的收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未来收入溢价挤压趋势明显,从长期甚至中期新职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也加剧了新职业的不稳定风险。就新成长劳动力而言,灵活就业并未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流,青年职业发展和劳动保障诉求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中长期的潜在需求。

蓝皮书给到的建议之一是创建各就业群体的行业工会。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用工形式发生变化,一些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劳动者之间的共事和交流并不会因为地域地点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和限制,很多同一平台的工作人员不用见面。这一用工形式一方面使企业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使就职者节省了时间,自由度提高,但是平台企业越来越强势,就职者一旦遇到纠纷难以维权。政府可以倡导成立各就业群体的行业工会,特别是新职业从业者的行业工会,扩大工作服务的范围,积极维护从业者的合法劳动权益。行业工会可运用集体劳动法保护新职业从业者的权益,在薪资收入、计费方式和标准、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劳动保护等方面开展行业集体协商。

据悉,此次蓝皮书分成几个篇章。其中,社会民生篇聚焦上海育龄女性、新职业青年、网约配送员、流动人口、老年人等群体,重点分析其生育意愿、生存发展、劳动就业、健康素养、数字包容等议题。社会政策篇围绕托幼服务、家庭医生、长期护理保险、社会救助、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制度等议题,对政策需求与优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议。社会治理篇从上海遴选五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剖析和经验总结,具体包括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机制新探索(长宁区)、住宅物业治理新模式(杨浦区)、物业服务供给新模式(浦东新区)、高品质社区治理实践新路径(虹口区)、基层治理知识生产机制新方法(普陀区)。全书附录部分延续了往年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内容,并从上海等直辖市扩展到全国超大城市,为城市社会发展及其比较研究汇集基础数据资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