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开放、创新、梦想”之城 一群有志青年开始追梦的地方
一提到青浦,近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大家对它的印象就会平添几分。进博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所在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上海青浦研发中心所在地……
对年轻人而言,青浦是一座“开放、创新、梦想”之城。85后创业青年周威迪和95后基层机关青年龚乾厅就是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创业青年周威迪:
勇当智造之路上的“追光者”
周威迪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2025年,青浦区要打造千亿产业集群。锚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三个千亿级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时尚消费三个五百亿级以及低空经济、跨境电商、会展广告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2013年,从英国留学回国的周威迪进入威贸电子,正式接班父亲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上海威贸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高端装备制造,专注电子信息27年。从最初的贸易公司深耕发展为线束制造的行业标杆,回到青浦的周威迪深知:只有升级转型才能让企业有更好的出路。他带领团队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将单一零件生产向智能集成组件变革。
第一次尝试研发智能集成组件时,周威迪尝到了万事开头难的滋味。白天,他在车间收集数据,晚上啃英文技术资料。他和团队成员熬过无数个通宵,做过数百次测试,把每一处不良分解再分解。半年后,终于做出了第一款通过专业级认证的智能集成组件。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这些行业的产品制造离不开电子控制组件,它们相当于各种机械的“神经脉络”。因为此前的先见之明,周威迪也成功带领企业搭上了这些顺风车。
如今,威贸电子已成为了一家集线束、注塑、PCBA、组装于一体的智能集成组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六十余项专利技术与软件著作权,并参与了行业知名国家标准的起草。
在“追光”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脚步。这些年来,周威迪率领企业打造了数字工厂,开拓了飞行汽车、机器人、医疗等新兴行业,并将公司的产品运送到了全世界五大洲各个角落,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业品牌。
2023年,头部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慕名找上门,希望威贸电子为其研发电控系统。得知这一消息,整个团队欢欣鼓舞,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由于飞行汽车属于新兴领域,产品需要同时满足汽车与航空双重标准,重重技术难题摆在面前。很快,公司就成立了专项研发小组,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层层分工层层梳理,历经无数次设计变更及测试,最终将问题一一攻克。威贸电子不但圆满完成了客户的研发任务,更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在青浦生活了十几年的周威迪还是青浦的青联委员。他告诉记者,未来,他将以三种身份带领全区创新创业青年同行。一是当好组织的“传感器”——把青年创业者的诉求和建议传递给党听。二是做好大家的“供应链”——搭建平台,链接上下游资源。三是成为团队的“示波器”——精准捕捉创新频率,共同学习成长。“在青浦这片热土上,我们既是破土的春笋,更是彼此照耀的星火。让我们继续做彼此的光源,以青春之名,共铸中国智造的新脊梁。”
基层干部龚乾厅:
让每个青年都能成为发光的节点
龚乾厅
1999年出生的龚乾厅是金泽镇党政办的四级主任科员,也是金泽镇团委委员。这位来自贵州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新青浦人”。2023年临近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青浦金泽的发展潜力和人文底蕴深深吸引了她:这里既有龙头企业入驻,发展动能无限,又有千年水乡古镇的历史积淀。她也因此来到江南水乡工作,近年来目睹了发生在西岑青年人才社区的一场“破圈”生长实验。
西岑公寓居住着41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面对这些远离家乡、在此奋斗的青年,龚乾厅和小伙伴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他们“落地生根”,感受到“幸福温暖家”。大家的答案就是:用兴趣聚“流”,用需求填“土”,再用爱发“电”。
西岑公寓有一个社区微信群,群里经常有青年住户发出灵魂三问:“有拍子吗?”“有场子吗?”“有搭子吗?”龚乾厅和小伙伴们敏锐地发现,羽毛球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刚需社交货币”。
于是,在金泽镇的大力支持下,镇文化活动中心的羽毛球场馆开放时间得到拉长,并成立了羽毛球社团,为青年提供便捷的场馆预约服务,可免费使用一些场地。在社团成立后的短短两个月内,加入社团的青年就达到了300余人,迄今已开展了88场活动。如今,这个羽毛球社团不仅成为了青年的“活力充电站”,更让每一位热爱运动的青年在这里找到了“同频的圈子”。
羽毛球社团的成功只是开始。他们深知,要真正留住青年的心,就必须精准响应他们的需求。于是,大家把镇域范围内的文体设施摸了个遍,形成了西岑公寓周边5公里文体设施地图。通过这张地图,实现篮球场“早八晚九”错峰开放,并且针对部分文体设施推出二维码预约机制,让青年们扫码即可轻松预约。
此外,团组织还针对青年的理发需求,派驻了“流动理发师”上门服务,深受青年们的欢迎,如今更是成为了西岑公寓里每月固定的“王牌项目”。
通过调研,大家发现,公寓里的年轻人周末宅家率高达78%,但他们的内心也渴望着探索与融入。在团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周末去哪玩?”无须青年再头疼,打开青年中心活动菜单就能搞定。
“我们带着青年们过春节、走乡野、品非遗、学养生,感受属于青浦的温暖与美好。同时,青年夜校的开设,也让‘下完班、上夜校’成为了青年们的夜生活新选择。”龚乾厅介绍说,目前,镇里已经开展了110余场活动与服务,累计吸引了1500余名青年参加。通过举办联谊活动,还有6对青年成功牵了手。
服务青年就像打羽毛球,不是单向供给,而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每个青年都能成为发光的节点。一个1500人的微信生态圈也因此建立起来。
“这个生态圈里没有‘僵尸粉’,我们举办的手工课,80%的课程创意来自西岑公寓居民提案。公益理发剪着剪着,有3位青年从被服务对象变成了‘Tony’老师的小助手;摄影社团的27位成员正在策划《西岑十二时辰》社区影展,镜头里全是烟火气与代码齐飞的日常。”在龚乾厅看来,在小伙伴们的努力下,公寓里的每一个青年都在这里找到了自我归属的坐标,每一个青年也都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快乐老家”。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