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白领、跑友齐聚一堂,“民生大家谈”聚民意汇民智达民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穿校服的高中生、职场白领,还有穿运动背心上场的资深跑友,因何事而产生交集?4月29日下午,黄浦区体育社会组织共享空间热闹非凡,这里正在开展黄浦人大“民生大家谈”暨“黄浦体育会客厅”活动,主题为“乐享运动 健康生活——健身大家谈”。这些来自各界的声音,将成为5月中旬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报告的重要参考。
大同中学高二学生何琬菁和刘行谦在政治老师刘燕的带领下前来参加“民生大家谈”。参加“民生大家谈”之前,他们专程去蓬莱公园和附近的居委做了调研,发现公园里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老年人使用最多,但健身设施相关标识的字体非常小。“对老年人进行健身运动的友情提示,作用并不是非常显著,希望能对全年龄段的公众都更友好,促进大家的运动。”
刘行谦还十分关注初中生和高中生面临如何平衡学业和体育健身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也应该是当前教育行业和教育课程需要注重的一个问题。”同时,如何更好推动学校场馆更合理地对公众开放,在刘行谦看来,同样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当下,城市里的街心花园、口袋公园多了起来,里面是否可以增添一些体育健身设备,吸引周边的写字楼里的白领中午也运动起来。这是来自楼宇白领代表韩琦的建议。她同时期待,能在这样的公园里增加智能化监测装备,实时呈现数据,让无论是中老年群体还是青年都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上场发表自己建言的资深跑友陈龙的装束最为“特别”。他专门脱了牛仔外套,以一身运动背心亮相,黝黑的健康肤色加上健硕的身材,很是显眼。“如此装束,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是通过跑步瘦下来的,这正是运动的魅力和好处。”30岁的时候,陈龙有200斤,站在“三十而立”的年龄槛上,他想有个外形改变,于是从跑步开始。11年后,他有了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下,骑行特别是夜骑渐渐成为一种“潮文化”。由于苗江路、半淞园路、花园港路正好围成一个总长近3公里的圆圈,骑手围绕圆圈顺时针骑行一路飞驰,畅行无阻,所以经常有骑行车队来这里竞速、拉练。但这里也是许多跑友的青睐之地。如何让热爱运动的人都能安全地运动,如何进一步兼顾各自的需求?陈龙以他的“一线观察”,给与会的区体育部门、滨江管理部门留下了这道“思考题”。
上海东方体育评估咨询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体育大学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由会贞从专业视角建议,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高品质的运动空间、加快构建“体卫融合”的运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深化商旅文体展联动促进体育健康消费。
在这场“民生大家谈”上,金迎、秦天栋、林卫慈、李苗、付晓娟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体育健身爱好者代表、楼宇白领代表、学校师生代表、体育社会组织、健身企业代表、体育健康领域专家纷纷建言,聚焦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体医融合、体绿融合、数字化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区政府相关部门作了积极回应。
黄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晓红说,要聚民意,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转化为工作重点;要汇民智,凝聚各方智慧,持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达民愿,以科学有力的工作举措,协同推进“体医养融合”,助力打造黄浦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标杆城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呼声,就是人大的关切。黄浦区人大社会建设委介绍,“民生大家谈”这一议事品牌活动聚焦人民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民生大事”,助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生动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人民城市建设的黄浦实践。对人大代表而言,“民生大家谈”平台也是一种履职途径,社会各界的许多声音都值得进一步细化追踪和推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