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微光也能汇成星河,他们用青春助力航天梦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韩仪滨 记者 刘秦春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正在上海火热进行中,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到航天科普展、航天大会、中国航天产业展览等多项主题活动中。他们用专业与热情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向世界展现着中国青年对航天的无限热忱。
※ 日行超过两万步 ※
赵宇函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赵宇函是这次航天科普展的志愿者负责人,同时也是长期定岗骨干志愿者。到岗第一天,他就跟着展馆负责人熟悉了整个展会。初步确定好重点关注的点位后,便给志愿者们分配了岗位。然而,一天下来,问题出现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区分了全程参与的定岗志愿者和部分参与的轮岗志愿者。我虽然在熟悉展会后做了初步分工,但不同点位的客流量和我预想的不一样,这就导致志愿者之间工作时间分配不均,工作难度差异也很大。现场情况多变,统筹起来真的太难了。”赵宇函皱着眉头回忆道。
好在赵宇函当过两年义务兵,部队的经历让他有了独特的思路。他把岗哨排班和分级汇报的方法运用到志愿者工作中。先对照场馆平面图和第一天不同展品的客流量,重新划定了25个岗哨。拿到第二天的志愿者名单后,确定岗哨分组和小组长,岗哨内部的轮换由小组长负责,遇到问题就分级汇报。
这一招果然奏效,工作进展顺利多了。赵宇函每天在各个岗哨间穿梭,及时发现问题并灵活调整,确保志愿服务有序进行。
“从4月23日到现在,我每天微信步数都超过两万步,一天工作结束,沾到枕头就能睡着。虽然累,但很快乐。”赵宇函笑着说。
※ 载人航天精神具象化 ※
刘琴(右一)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琴,得知志愿者招募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成为中国航天产业展览的志愿者负责人。每天早上,大巴车七点出发,她六点半就坐在车上了。“我觉得既然当了负责人,就得有个负责人的样子,给其他志愿者树立好榜样,也方便我掌握当天志愿者的情况和安排工作。”刘琴认真地说。
在去展区的大巴上,刘琴就开始忙碌起来。她建立当天的志愿者工作群,进行人员签到和服装发放,再根据实际人数和前一天的展会情况给大家分工。到了展区,她又开始了一天的巡岗和应急处理工作。要是某个企业举办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她就得及时调动机动志愿者维护秩序;要是某个展区企业无人负责,她就用隔离带封起空展,安排志愿者单独看管;企业方要求加派人手时,她会根据参观人数决定是否同意。
“经过这几天的磨合,志愿者们的机动性和主动性都提高了很多,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让我很开心。志愿服务之余,我还想去看看隔壁科普展里的太空种子和月球土壤。”刘琴满脸期待地说。
其实,刘琴以前是校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讲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载人航天精神。但那时,她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些文字上。直到在这次展览中看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模型,那句口号才在她心中彻底具象化。
“你能看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代又一代的模型,从自主研发到国际领先,能想象到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攻坚克难的过程。作为中国人,我特别自豪,也真正感受到载人航天精神有了实际的体现。”刘琴说。
※ 幸福、满足与联结 ※
穆尼赛(左三)
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专业学生穆尼赛·买买提是中国航天产业展览的引导志愿者,也是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团成员之一。每天清晨,她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她要提前整理好所有志愿者的信息,根据当天的参观人流和活动安排合理分配岗位,确保每个展区都有足够的人手,还要协调后勤保障,处理突发情况。
作为引导志愿者,穆尼赛主要负责引导和维护参观者的秩序。她觉得最难的就是和参观者沟通,因为参观的人群里有专业人士,也有很多小朋友和老人。穆尼赛会更加用心地沟通,和小朋友说话有趣一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老人说话则放慢语速,耐心解释。
对穆尼赛来说,志愿服务不只是课余活动,而是她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在志愿服务中,我感到幸福且充实,很满足有这样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而且,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志愿服务是连接自己和外界的好方式,我现在做,以后工作了还会继续做。”穆尼赛说。
在引导线旁、展台之间、人潮之中,这些志愿者们就像温暖的阳光,为“中国航天日”增添了温度。他们是传播中国航天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特别纽带,用专业的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航天的魅力,也让航天强国的梦想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韩仪滨 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