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现代和未来之间自由穿梭,这个长假艺术展览的体验感拉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一早,市民秦女士就带着8岁的儿子来体验宝龙美术馆的“月球计划”了。母子俩一佩戴上专业的XR设备就立刻置身于太空,他们不仅感受了火箭发射的轰鸣、穿越轨道的失重,甚至还能参与月球基地建设。这个“五一”假期,市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来回穿梭,艺术展览的体验感给他们的假期增添了深度和广度。
宝龙美术馆的这个以航天为主题的XR沉浸式展览“月球计划:登月序曲”主打的就是一个先锋艺术与科技研究相结合。主办方借助空间定位算法与百万级粒子渲染技术,构建出从地球发射基地到月球表面的全流程虚拟场景。佩戴专业的设备,观众可以在20分钟时间里,从地球来到月球,感受太空的浩瀚和深沉。
“这个展览太充满未来感了。”秦女士对记者表示,“在新闻里可以看到很多飞船发射、空间站建设的消息,但只有到了这个展览,才真正了解原来太空是这么一回事,很有趣。”作为展览主办方的代表,海派工笔创始人、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科技与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冯彬说,他们借助展览经济模式落地XR项目,为观众提供大空间沉浸式体验,这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据悉,“月球计划:登月序曲”展览是上海宝龙美术馆一次极具意义的全新尝试与机遇。在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上海宝龙美术馆大胆引入航天题材XR沉浸式展览形式,结合科技前沿头显设备与灵活、细腻的现场运营,为公众打造高品质的独特的文化体验。
如果说,“月球计划”让观众穿越到了未来,那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则让市民回到了古代。从北京永定门到钟鼓楼,200余枚印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的15个核心遗产点人文景观。
这个展览在这个长假期间也成为网红展览,人们在看展览聚焦北京中轴线,首都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伯矩鬲、班簋以及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同时,其实也很关注高科技所给他们带来的观展的沉浸式的体验。
记者注意到,除了传统名家篆刻作品,现场还有不乏科技含量的篆刻作品。由北京科艺融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集体创作的印章采用全息技术制作而成,印章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造型,采用“模块化+数字交互”创意设计,打破了篆刻作品静态呈现的传统模式。观众透过全息棱镜装置,可清晰地观赏到印记北京中轴线展览的多枚大众篆刻作品。当然,这个以中轴线为主题的印章展自然少不了现在十分火爆的“敲章环节”。只是这里的印章和其他展览的印章有所不同,有的材质使用了高科技合成材料,有的在雕刻上则使用了人工智能的设计。“敲章也敲出科技感,这展览太值得来了!”一位青年观众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个长假,无论是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还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抑或是其他的很多展览,都充满了科技感。这些技术手段让观众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如穿梭,大大增加了他们观展的体验感,这也是未来艺术展览的一个趋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