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15年,是什么让他们“拼命”做公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5月10日早上7点,“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徒步筹款活动正式鸣枪,上千名队员齐步开走。今年是该活动发起15周年,在保留传统经典路程50公里之外,今年活动特地增加15公里路线,共吸引了近3700名人员参与。按照平均时速4-5公里每小时计算,50公里路程步行需要10至12小时。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参赛选手呢?
15年“全勤生” 参加“暴走”已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鸡蛋的暴走”是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12小时50公里徒步挑战,助力儿童身心健康。不同于常规的公益活动形式,前者更像是一场徒步挑战。当公益活动变得更加具象化和趣味性,这一活动也不断激发出个人的主体性。15年来,“一个鸡蛋的暴走”至今已吸引近14万公众参与活动,筹款超过1亿元,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公益徒步筹款活动。
从事电商行业的林森便是其中一位15年“全勤生”。至于为何一直以来要坚持参加这项活动,他解释,最初他是通过发起组团的微博网友了解到“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首次参加比赛时,他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徒步极限。由于平时喜欢户外运动,也从事公益活动,如今参加暴走已经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而使他一直参加“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活动的还有他对联劝公益的信任。“不仅仅是活动的形式吸引人,联劝公益本身也值得我们信任,会邀请我们实地探访一线公益机构,了解他们的公益内容,譬如探访‘宝藏小屋’。”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郑依菁介绍,宝藏小屋是为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保障服务的儿童空间,今年会在浦东新区36个街镇落地。
林森今年组建了一支3人队伍,为活动筹集款项4万元。但对此,林森并不以为然。于他而言,暴走是和新老朋友沟通的一个平台。通过“一个鸡蛋的暴走”,他最大的收获是不仅仅是做公益,而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第一年带他暴走的队长如今也成为了他的朋友和队友,两人一直相约每年在暴走现场见面。“平时和朋友可能一年见一次面,今天难得聚会,一路上都在聊天交流。”相比于往年想尽快到达终点获得好成绩,如今参加活动时他的心态更为平和,从早上8点出发到到达第一个8公里补给点,他和朋友三人耗费2个多小时。但第一次参加活动时,他是团队内第一个走完全程50公里的选手。“队伍3个人都是参加十二三年的老队员。因为相信联劝公益,所以会一直参加。”他说。
“三年级”大学生 “暴走”变成每年的节日仪式
700多支参赛队伍中,华师大社会学专业学生是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受专业授课老师薛红影响,学生们逐渐了解到“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三年来,学校每一年的报名人数都有所增长。首次报名时学校队伍仅有5个人,今年已扩展到了16人队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大三学生周泽豪是其中一员。他从大一开始,每一年都以不同身份参与了暴走活动。“第一次是队员,第二次是队长,第三次是后勤。”由于专业原因,他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学校公益活动,但不同于单纯为别人提供志愿服务,暴走活动更多是对自己体力、精力和毅力的挑战。“做公益一般性以为是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更多依靠公益人的善意,但暴走可以让自己在付出的同时,也能收获成长,这样在善意的基础上就添加了一层自我驱动。”他表达自己对“一个鸡蛋的暴走”的看法。
“有意思想尝试一下”“想挑战一下50公里”是他当时参加这个公益活动的出发点。但真正参与进来时,他却有了不同的发现和感受:“前半程很轻松,但是到了最后10公里很痛苦,脚被磨破,腿没有知觉,感觉没有尽头,只能坚持。”这是他参加两次50公里徒步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说初次报名是抱着尝试的心态,那么之后的两次报名,他是秉持着坚持到底的态度。“参加暴走就像每年一个仪式一样,想一直坚持下去,不想半途而废。”
而在暴走过程中,他也收获了诸多善意。在他第一次暴走快要放弃的时候,得到一位陌生选手的帮助。“幸好还有一个阿姨一路上陪我一起聊天,否则我也可能坚持不下去。尽管她作为后勤人员,没有奖牌,但是仍然陪我一起走到终点,让我感受到很温暖。”第二次参加,他又收获队友的帮助。“第二次也是卡点走向终点,为了能让我们准时达到终点,我们队的后勤队员帮我们卸下所有的行李物品,最终我们也是在晚上8点前结束了50公里,非常感谢她。”
他也在今年的暴走活动中继续传递着这种温暖。为纪念活动成立15周年,主办方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特此新增了15公里路线。但名额有限。“今年15公里的参赛名额非常紧张,我和另外一位参加过50公里的同学选择作为后勤人员加入,这样可以不占用名额。”按照主办方规定,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15公里和50公里路线的参赛人员都可获得奖牌和其他奖励,但后勤人员仅能参与其中,负责为队员提供陪走与后勤保障服务,无法获得奖励。由于自己已经参加过两次,他希望将机会给其他愿意加入的新同学,“让每个人都能收获一段值得纪念的经历”。
三年来,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他的行动产生了实际影响。“最初没有人知道这个活动,而今年有同学主动向我们报名。”记者跟随他们走完半程,离终点还剩3公里时,便出现腿脚胀痛,第一次参加线下暴走活动的几位同学亦是如此。但他们却表示,“徒步本身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公益性,但是长途徒步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让我们实际感受到有付出。尤其是大二之后体育运动的时间比较少,公益徒步既让自己得到锻炼,也可以帮助别人。这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
公益组织负责人 “暴走”是一个优质的宣传平台
“‘一个鸡蛋的暴走’不仅仅只是一个徒步和公益活动,更像是不同赛道的公益人相聚的一场盛会。”无予包容性共益社区的联合发起人Nelly认为,每年都会有众多公益人和公益机构相遇在此。
因遭遇一场意外事故后,Nelly便开始投身公益事业。“当时得到了很多社会帮助,如今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反哺社会。”她说,此次活动是她第三次参加50公里路线,但今年是第一次以公益队伍的形式参与。“参加这个活动主要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到颜面损失等残障群体。通过联劝公益活动,也为自己筹办公益活动提供很多借鉴,譬如公益活动形式的多元性为公益机构可以提供大大小小的触点,契合到不同的合作伙伴。”
另一位常年开展乡村学生海洋科普素质教育工作的公益人施薇今年组织了11个人两支队伍参与其中。她认为,“一个鸡蛋的暴走”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窗口。“筹集2000元可以获得一个铭牌,5000元可以打印横幅。多么好的宣传机会。”横幅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MBA爱心社和两万里爱心组织的字样清晰展示在宣传横幅上。
相比于传统的公益志愿活动,她觉得“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形式值得借鉴,“将公益与年轻人喜欢的徒步运动结合在一起,不仅让我们做公益没那么有负担,也兼具了运动性和趣味性。”
在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丁同看来,作为公益项目的孵化机构,“一个鸡蛋的暴走”也是一扇为其他公益组织募集资金的平台和窗口。2004年成立的担当者行动教育此次组织了27支队伍参与其中,目前已募集资金10余万元,其中部分将用于乡村学校的图书角建设,为乡村儿童提供优质童书资源和师资培训。“城乡之间的硬件条件差距可能在不断缩小,但优质童书资源、师资方面的软性教育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她告诉记者。
“一个鸡蛋的暴走”自2011年由联劝公益发起以来,已累计支持全国32个省份1035个儿童公益项目,帮助超过154万儿童及其照顾者。秘书长郑依菁介绍,截至5月10日,今年活动筹款已达到430万,此次善款将用于0-18岁儿童的营养健康、保护发展、教育成长、心理健康,助力处境不利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徒步结束后,参赛选手们经过脚力的磨炼,盘坐在草地上分享心得体会,每个人脸上都对自己完成任务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