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奔跑在具身智能赛道上的上海青创者
2025-05-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振宇/文 郭容/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近年来成为新崛起的热点。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早在多年前,上海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青年创客已经在这个跑道上迈开腿,开启了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那么,这些年轻人是如何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开启事业的?上海这座年轻的城,又为他们带来了什么机遇呢?或许,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在参加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时提及的“自己的第一桶金来自上海”,代表了许多青年创客的心声。

青创者谈如何在具身智能细分赛道上发力

谈及具身智能,可能很多会将其与人形机器人联系起来。从春晚火起来的宇树机器人俨然成了这个行业最大的活广告。

但其实,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具身智能的反义词是非具身,指的是机器能输出语音、图像、文字等,所谓具身智能意味着人工智能影响物理世界,比如它能做个饭,而不是给张图片,让人画饼充饥。人形机器人未必是智能的,智能的也未必是人形的,可以是汽车、无人机、四足狗等等。”这是梅卡曼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邵天兰对具身智能的解读。

本科在清华攻读计算机专业,后赴德国深造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邵天兰与机器人的不解之缘最早要追溯至2013年。2016年,他创立了梅卡曼德机器人,专注的领域是为人工智能赋能“眼睛”和“大脑”。

将时间推移至八年前,彼时全球为机器人做AI大脑的企业几乎都是刚刚起步,这样的先发优势让梅卡曼德从成立早期就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断扩大优势。

缺乏智慧视觉系统的“无脑”机器人不能感知周遭环境,只能执行固定的动作,处理的场面极其有限。邵天兰举例介绍说,以汽车零部件拣选这一工种为例,机器人要眼脑手并用,拣选数以万计的规格不同的零部件,此前业内从未有人解决过这一难题。但在团队的合力攻坚下,挑战了这一前沿技术。

正当邵天兰在具身智能的赛道上拼命奔跑的时候,2023年,后起之秀殷晓晗也意识到AI爆发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革命,决定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创立了“最终序列”。

最终序列主要是一家做具身脑部的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是“视觉空间智能多模态模型Awesome AI”,希望通过AI赋能,让机器人睁开“空间之眼”,在它们复杂环境中自主“理解物理世界”。

殷晓晗介绍说,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的特定算法和多模态空间数据来训练模型,这些数据包括视觉,激光雷达SLAM,红外蓝外等,以此提升AI的空间感知能力。相比传统的AI模型,“空间智能多模态模型”在空间视觉维度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可以更高效地辅助具身智能在实际场景中高效并快速地作业。

如果说梅卡曼德和最终序列主要是让机器人能看和思考的话,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马道林创办的千觉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则解决的主要是机器人的触觉感知。

马道林认为,所谓具身智能就是让AI有自己的身体。让它自己感受周围的世界。“看只是感知的一种类型。触觉的重要性,与视觉是并列的,在许多应用场景中触觉甚至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就像人手的大量操作,都是依赖触觉才能完成。”

当看到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后,去年,马道林创办了千觉机器人,他教授之外又多了一重身份——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公司的实验室,一些关于机器人触觉的核心问题正在迎刃而解。“机器人触觉感知未来的潜在落地场景有很多,举例而言,机器人看护老人,就需要感受到力,即手上有分寸,否则老人可能受伤。”

从世界冠军到行业领军,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赵越的梦想是“让智能机器人没有门槛”。其创办的公司面向智能制造集成商,提供控制器+智能机器人+数字化软件产品组合,专注于核心技术100%自主研发,SLAM技术全球领先,定位精度达到±2mm,具有卓越的一致性。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区域

时光是检验成果最好的试金石。

随着近10年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梅卡曼德搭上了时代的快车。同时推出多项行业领先技术及应用,拥有400余项专利及软著,其入选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AI+机器人领域“独角兽”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率先将通用机器人的AI大脑+3D视觉赋能多领域智能化升级,实现在汽车、3C、新能源、物流等领域的大规模落地,客户业务覆盖中美日韩德等50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连续四年国内第一、全球领先。

睿工业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梅卡曼德一直是中国3D视觉引导机器人市场第一名,市占率接近40%。2018年,梅卡曼德将销售与交付总部迁入上海市嘉定区。

从起初的200多平方米的弹丸之地,到逐渐扩张为6000多平方米的场地。面积的增加也预示着公司发展的欣欣向荣。

时隔7年,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青年创客邵天兰回顾自己在上海走的这一步棋,依然觉得彼时的决策无比明智。“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区域,上海这个城市又有非常多的终端客户,有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

事实上,销售与交付总部落地上海嘉定后,这个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很快感受到了来自市区镇各级政府给予的诸如场地、客户开拓、融资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

“我们企业多次入选上海机器人标杆案例。上海给我们包括便捷的高性价比的场地。去年上海遇到四十不遇的台风天,场地漏水,有关部门主动帮我们维修,减免相关费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我们感到了诚意,这也是我们愿意留在上海的理由。”邵天兰介绍说。

分别于2023年8月和2024年5月成立的最终序列和千觉机器人虽属于初创企业,但它们依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当传统机器人还受困于定位信号和预设行动路径等不能自主作业的时候,最终序列为具身智能打造的空间智能多模态模型Awesome AI,可以让机器人睁开“空间之眼”,在复杂环境中自主“理解物理世界”。基于模型集成的无人机,具备模型驱动的“大脑”,可基于不同场景,形成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应用在无人机、电网光伏等场景中,提供巡检、缺陷检测等服务。特别是在冷链仓库盘点项目中,AwesomeAI可驱动无人机群在-18℃无定位信号、不利于人工作业、明暗交替的环境中,完成全自动盘点和异常巡检。

目前最终序列拥有10项软著,研发的“基于AI空间智能多模态的飞行具身智能产业化”创新项目,在国内排名前列且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单年近90万的研发成本创造了1222万营收、2172万业务订单。

而千觉机器人基于完全自主研发的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及新型工业自动化提供最高性能的触觉感知解决方案,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首家提供涵盖触觉传感器硬件、算法及仿真平台的一体化触觉解决方案的公司。公司创办伊始即获得头部风投机构高瓴领投的天使轮投资,创立半年即完成首款传感器的设计、小规模量产与交付,以超预期的速度和质量赢得头部客户的认可。

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仙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控制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三年行业排名TOP1。目前,其服务遍及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为半导体、3C、锂电、光伏、汽车零部件、PCB、纺织、医疗等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AI是属于年轻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在今年的50人论坛上,王兴兴开玩笑地说,“我老了,我真的老了。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王兴兴表示,“这个时代,AI就是属于年轻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王兴兴所言不虚。就以马道林、邵天兰、殷晓晗创办的公司为例,不仅公司创始人很年轻,公司核心团队也均以青年为主。

千觉机器人的核心团队来自北大、交大、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吸纳了一批具有行业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师,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梅卡曼德也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公司团队多来自清华、哈工大、北航、慕尼黑工业大学、东京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创始人邵天兰被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特聘为科创导师,积极参与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他在上海嘉定区设立了梅卡曼德技术学院,对3D视觉有学习意向的全球合作伙伴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每年向行业输出人工智能人才超1000人次。此外,还担任“联合国全球青年卓越领导力可持续发展项目”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目标(SDG)高级导师,为全球青年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50人论坛上,王兴兴曾表示,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给予青年试错的机会,对接创业者资金、赛事、产业等各种机会。

对此,1992年出生的青年创客殷晓晗深表认同。2015年底就开始尝试创业的他曾屡败屡战过。2022年,已经三十而立的他出国深造,回国后选择上海作为自己梦想重新启航的城市。

“留学时听到很多同学讨论AI时挺困惑的。因为AI已经兴起很多年了。自己深入了解后才发现,现在的AI技术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我由此萌发了创业的念头。”殷晓晗认为,AI时代到来,让机会慢慢变得平等。无论龙头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在AI面前,似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AI可以给各行各业赋能,让大家的工作效率有大幅提升。AI可以是一个支点,给任何行业引入AI的机会,它就可以撬动一个行业的发展。这个观点让我兴奋无比,每天有种我终于可以参与改变世界的感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振宇/文 郭容/图

编辑:高玲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