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海上对话”,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参演沉浸式团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剪辑 受访者/图
“全体船员听令!今晚,我们要驶向解放区!”舞台上,“船长方枕流”振臂高呼,56名“船员”在夜色中按下红手印,誓言冲破国民党封锁。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内近日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海上对话”。在忠信笃敬广场上,百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沉浸式团课《“海辽”轮起义》的首演。为参演和打磨校史剧而付出的努力,正是那一段段历史在这个时代的“回音”,不仅回荡在舞台上,更影响着师生们的所思所想。
学生主演
演绎历史传奇
学生们在参演沉浸式团课的过程中,既是对校友爱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回顾,也是通过自己的演绎,让校友故事中的价值与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舞台上激动人心的一幕,正是“海辽”轮起义的真实写照。1949年9月19日,这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商船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划下,伪装船名、智斗敌机,历经数天险象环生的航行,冲破重重封锁抵达大连港,于开国大典当天举行升旗仪式,成为新中国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海轮。
这场以1949年“海辽”轮起义为原型的团课,通过“起义前夕”“智闯封锁”“化险为夷”“凯旋”四幕场景,将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航程搬进现实,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饰演方枕流船长的厉商宁同学告诉记者,演出前,参演学生深入校史馆研读史料,规划航线;舞台上,他们化身船员,在“敌机侦察”时焚烧棉纱制造浓烟,在“特务盘查”时以灯语周旋,以细节还原历史的惊险与智慧。
“为了演好角色,我专门查了船长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起义的背景,反复揣摩船长的果敢与谋略。排练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发现组织内有叛徒、企图刺杀船长的情节。这段动作戏多,对细节和微表情要求高,起初效果不佳。我们反复排练,不断研读史料重温历史,才逐渐达到理想效果。”厉商宁说。
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共鸣。谈及参演的感受和收获,厉商宁说,“我学的是航海技术专业,通过饰演船长这个角色,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当年培养人才的目的,也更好地理解了校史文化。船长这个角色与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非常契合,他教会我,真正的航海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破浪前行的勇气。从学生到船长的身份转换,让我更加理解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意义,也让我更明确自己的未来目标。”
沉浸体验
感悟信仰担当
当演出接近尾声,英姿飒爽的护旗手以铿锵有力的正步列队行进,在万众瞩目下郑重接过鲜红的国旗,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护送国旗至升旗台。当雄壮的国歌前奏划破长空,全场师生如潮水般肃立,数千道目光追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自发唱响的国歌声浪在广场上空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共鸣。
对于观看沉浸式团课的同学而言,每次观演都仿佛是一种精神洗礼。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罗俊兰激动地说:“通过‘海辽’轮穿越历史迷雾的实景演绎,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船员们在战火中以智慧和勇气突破封锁、驶向光明的身影。那一面在颠簸船舱中缝制的五星红旗,是赤子之心的炽热见证。模拟航行时的紧张氛围,让我体会到了‘红色首演航程’背后的千钧重担。当看到船员们用灯语迷惑敌台、焚烧棉纱制造烟雾掩护时,我联想到现代网络通信中的加密技术与信号干扰对抗,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智斗’保障行动安全。作为海事学子,‘蓝色血脉’中流淌的不仅是航海精神,更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这堂跨越时空的‘红色通信课’,让我更加坚定了用技术赋能国家发展的信念。”
上海海事大学以沉浸式团课为纽带,让“海辽”轮的汽笛声穿越时空,激励新一代航海人扬帆起航。记者了解到,本次沉浸式团课由校团委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协调。校团委书记赵大为表示,“海辽”轮起义不仅是航运史上的丰碑,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沉浸式演出,学生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们在角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演绎中体会先辈的抉择,这种“共情”远比教科书更震撼人心。相信当“海辽”轮的汽笛声在新时代再次响起,每一位学子都能从中找到“向海图强”的使命与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剪辑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