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员站到了舞台中央,昆曲学馆10年推进艺术薪火相传
2025-05-1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4周年的日子。5月16日至18日,上海昆剧团在天蟾逸夫舞台推出“春色如许”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系列演出。观众通过这系列演出可以看到昆曲作为世界非遗的魅力,也可以洞察上昆人传承非遗艺术的用心。

今年也是上海昆剧团设立昆曲学馆制迎来十周年。2015年,上海昆剧团在全国戏曲院团中率先试点“学馆制”。作为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的重要内容,“学馆制”以活态传承理念,面向全国邀请知名艺术家来上昆传承剧目,倾力培育青年演员成长成才。“学馆制”被全国戏曲界誉为昆曲人才培养的大好事。十年间,昆曲学馆坚守“宗脉延传、承戏育人”的宗旨,传承青年昆曲演员学习近300出经典折子戏、20台大戏,为青年昆曲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进一步夯实他们的艺术根基。

这个名为“春色如许”的系列演出由一场主题演唱会和两场“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折子戏专场演出”组成。5月16日的首场演唱会分为“序曲”“映照”“回响”“和鸣”四个篇章,以音乐、多媒体等多元形式贯穿始终,由上昆“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不仅中生代和年轻一代的昆曲人将登台展示传承自老师们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们以及外省市昆剧院团的表演艺术家也惊喜亮相。

而5月17日和18日的两场折子戏则是上昆的青年演员从过去10年从在学馆所学中,精心挑选出既精彩又独具特色的折子戏呈现给观众,集中展示昆曲学馆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和演员们的艺术成长。两场演出既有文风曲韵的细腻传承,也不乏武戏绝技的惊艳呈现,刚柔并济、动静生辉,尽显昆曲之美。

从5月16日的首场演出来看,上昆在昆曲学馆制的构架下正在快速成长,很多人在舞台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正在向中坚力量靠近。这与学馆制的科学培育体系有很大关系。记者了解到,昆曲学馆坚持口传心授和学演结合,连续开展“艺德兼修·承戏传人”夏季集训,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员个人专场演出,同时深化“以戏带功”,汇聚“五班三代”的人才优势,通过不断打造精品剧目,将人才培养与剧目建设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多次获得文华表演奖、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奖项。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学馆的意义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文脉的赓续。回首过去十年,上昆以学馆为抓手,在推动出人出戏出影响方面成果丰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谷好好告诉记者,这次的“春色如许”演出,既是致敬传统的深情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崭新起点。未来,他们将始终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不断探索昆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让六百年的水磨雅韵生生不息,为传统文化源源不断注入青春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