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乡村造梦进行时——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的共生试验
2025-05-19 青年

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正在探索全新的“金山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自开村以来,已接待170余位数字游民。累计收到1000余份入驻申请,线上社群突破1700人。入驻者涵盖程序员、设计师、互联网博主等。这个平均年龄30岁的特殊社群,正在乡野间构建起“创业+生活+成长”的复合型生态,演绎着数字时代乡村复兴的独特样本。

让新村民与原住民“双向奔赴”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 漕泾镇团委书记钮沈超给出了答案。数字游民在国际村不仅能完成本职工作,还能参与丰富的社区活动——乡村漫步、共创分享、地方人文探索等。钮沈超说:“这种原住民与新村民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数字游民专班负责人,钮沈超介绍,社区采用新村民与本地村民混居的青银共居模式,开放共享社区食堂、中草药科普园等设施,并创新推出代际互动项目——数字游民教授老人英语歌曲,老人则传授中草药知识,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生态。收费标准方面,单人间月租1500~3000元,长期居住者可享8折优惠及亲友免费居住权益。

为了解决数字游民的吃饭问题,村里在餐饮服务上整合了多个周边场所,“都是步行可达,我们还为数字游民免费配备了共享单车。”钮沈超说。“开村的时候,村里的为老服务中心食堂就已经向数字游民开放了。既解决了数字游民吃饭的问题,又让老人家有年轻人陪着聊天,两边都特别开心。”漕泾镇党委委员俞斓告诉记者。

运行8个月来,社区持续满房,住宿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支持创新创业,社区计划配备人才专员,为数字游民提供一对一政策解读和创业服务。

“在我们的设想里,50人左右的规模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针对未来,钮沈超透露,游民村将继续扩容,探索建设全国首个乡村孵化载体,突出上海区位优势。目前,漕泾镇正将村集体的闲置宅基地、厂房改造成食堂、集市、咖啡馆、共创空间等,满足数字游民多样化需求。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器也在建设中,旨在培育孵化个体创业者。随着越来越多资源和要素的汇聚,这个曾经的乡村正在蜕变为数字游民的“造梦空间”。

这里的气氛能感染每个人

走进Nomad Land数字游民图书馆,记者见到了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主理人李如燕。在这里,她相当于数字游民们的“管家”,负责游民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运营和维护。

前前后后去过近10个国家考察乡创项目后,李如燕告诉记者,上海漕泾数字游民社区更强调产业属性,“这里不像大理那样侧重文旅资源,而是聚焦职业型和创业型人群,打造‘数字游民创业成长型生活社区’。”

因此,在数字游民的筛选上,一般从毕业院校、职业经历、乡创共建意愿、个人能力特长、是否愿意与老人共居这几个维度来考量,“希望找到一群成熟的数字游民,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可以一起做乡创。”李如燕说。

谈及与漕泾镇方面的合作,李如燕表示:“双方目标一致,希望打造青年创业集聚平台。一方面改善乡村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构建创意青年的生产交付平台,实现产业文化联动。”政府提供了闲置空间改造支持,“这些建筑原本空置,我们通过室内改造将其转变为开放式工作空间。”

“上海的精彩在于人的精彩。”李如燕感慨道,“无论是与村镇干部、企业家还是高校老师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务实创新的开放精神,这种氛围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金山方案”探索新路径

数字游民虽以“流动”为特征,但越来越多人在此驻足停留,实现从“数字游民”到“数字乡民”的蜕变。为了推动更多年轻人从乡村“过客”转变为“参与者”和“推动者”,金山区以“乡村形、都市芯、文化魂、国际范”为核心理念,构建既能保留乡村风貌,又能提供国际化生活方式的数字游民社区,形成乡村振兴国际化的创新实践——“金山方案”,为青年发展与乡村活化探索新路径。

“与上海市中心相比,这里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二是更具性价比的生活成本。”钮沈超介绍。

位于金山区漕泾镇的水库村,是一个坐落于古海岸线遗址上的水上村庄。水库村,旧时也叫“水窠里”,其水域面积约占全村的40%,遍布40余条河道和70多座小岛。

乡村的吸引力在于其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金山区充分利用水库村的闲置农房和生态基底,经过轻量化改造,打造出国际村民宿、数字游民图书馆、数字游民社区会客厅等复合场景,形成“拎包入住”的社区模式。这种改造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建筑风貌,又注入了现代功能,让数字游民既能享受田园生活,又能高效工作。

尽管扎根乡村,但数字游民对网络、办公环境、社交空间的需求与城市居民无异。钮沈超介绍,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通过高速网络、共享办公空间、创业孵化器等设施,确保“都市级”的工作体验。同时,社区还推出600万元创业基金、租金减免等政策,吸引青年创新创业。目前,社区已集聚20多位来自AI、设计、直播等领域的创业者,其中50%已注册或准备注册公司,初步形成“小而精”的创业生态。

█ 大咖访谈

数字游民社区如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对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姚建华教授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字游民群体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数字游民社区如何突破“网红打卡”的短期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姚建华教授指出,数字游民社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深度嵌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在与当地的“双向奔赴”中培育持久生命力。

青年报:教授您好,能否先为我们解释下什么是数字游民国际村? 它与传统乡村有何本质区别?

姚建华:数字游民国际村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首先是满足数字游民群体的核心需求——尽管这类人群以流动性为特征,但仍需要停留节点建立情感归属,我们称之为“附着”或形成“地方感”。其次在中国语境下,数字游民社区与乡村振兴战略交织,例如浙江安吉将数字游民社区与“两山”理论结合;杭州通过未来青年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千万工程”。而上海金山实践的独特性在于第三维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探索,它不仅要服务国内群体,更要成为中外数字游民交流的枢纽,这既符合上海城市定位,也承载着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功能。与传统乡村相比,这类社区的核心差异在于实现了三重叠加:流动人群的驿站功能、城乡要素的交换平台和国际传播的新型载体。

青年报:在您看来,上海金山发展数字游民村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建华:金山的优势在于多维度的资源整合。地理层面依托上海国际化基础。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入境游火热。无论是宏观的数据抑或具体的场景,都在生动展现上海的国际化水准,展现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还有就是生态环境优势。金山有着绿色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数字游民提供了舒适的共居、共创、共学空间。

此外还有创新的建设理念。当地社区在运营上具有前瞻性,特别是打造适合“一人企业”的创业生态,孵化出面向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超级个体”。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有专业企业运营支持,同时也有当地政府充足的资金投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发展,仅靠一个社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更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

青年报:在实地调研中,您发现这类社区建设面临哪些现实瓶颈?

姚建华:挑战来自物理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双重制约。文化吸引力方面,也存在空间悖论:数字游民期待的海派文化体验集中于市中心,而郊区选址虽降低成本却弱化了文化交互价值。此外,目前国际传播的短板比较突出,例如海外主流平台如No-mad List尚无中国社区上榜。

青年报:您如何看待数字游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姚建华:当前,数字游民社群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野蛮生长期”,全国类似的社群已经突破70家。我认为,数字游民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当地社会产生良性互动和化学反应。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在浙江丽水,数字游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策划,为传统活动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和现代气息;在视觉设计方面,数字游民帮助改造乡村标识系统,提升了整体视觉体验;在经济领域,数字游民通过电商直播、创意市集等方式,为乡村特色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数字游民群体与乡村的互动越深入,社区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编辑:高玲 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