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当年轻人闯入老年徒步团,为啥受伤的偏偏是他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本以为跟着老年徒步团能轻松健身,没想到直接躺进了骨伤科。”95后陈利(化名)苦笑着揉了揉缠着绷带的膝盖,话语中满是自嘲。
事实上,和陈利有类似遭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年轻人混入老年徒步团后受伤进骨科”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表面上看,这似乎展现出老年人健身实力强劲,可实际上,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年轻人急需探究的健康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刘丙立。
老年人健步如飞,年轻人气喘吁吁
“年轻人,千万别轻易尝试老年徒步团。”刚迷上徒步的秦钦,总被身边人这样告诫。起初,他觉得老年徒步团不过是轻松惬意的“养生局”,凭自己年轻力壮参与其中,肯定不在话下。然而,一次郊区徒步的亲身经历,彻底扭转了秦钦的看法。
和不少误打误撞加入老年徒步团的年轻人一样,秦钦理所当然地觉得,和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起徒步,强度能高到哪里去?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打击:跟着白发苍苍的队伍,从黎明走到黄昏,整整8个小时的行程,不仅手机电量耗尽,脚底磨出了血泡,双腿更是沉重得像灌了铅;眼睁睁看着叔叔婶婶们健步如飞,转瞬就消失在山路尽头,只留下自己气喘吁吁,最终以掉队结束此次徒步。
和秦钦相比,95后陈利更“受伤”,因为跟着老年团徒步,最终自己躺进了医院骨伤科。工作时间陈利基本在办公室坐着,缺乏运动,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听说老年徒步团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新朋友,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出发前,他心中满是期待:“我年轻力壮,说不定还能带动大家的节奏。”
然而,现实却给了陈利沉重一击。行程刚开始时,他凭借体力优势,确实走在队伍前列,还不时回头看看身后的老年人,心中暗自得意。但好景不长,随着路程推进,情况急转直下。走了一半路程,陈利就感觉双腿沉重无比,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他原本以为轻松的山路,此时却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而身边的老年人们却依旧步伐稳健,有说有笑,还时不时停下来关心他是否受得了,需不需要休息。
进团前,陈利以为自己能在队伍中领先,最后却发现,自己成了被照顾的“小新手”。不过,陈利还是咬咬牙坚持到了最后。要命的是,回家他的膝盖开始疼痛,两天后仍未好转,连走路都很艰难。直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的膝盖韧带严重撕伤,需要进一步治疗。
年轻身体为何不堪一击?
在社交平台上,“老年徒步团人均特种兵”的调侃热度居高不下。许多年轻人被老年徒步团轻松的氛围、规律的活动安排所吸引,满怀期待地投身其中,以为找到了尽情释放活力的“新天地”。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跟着老年人运动,受伤的偏偏却是年轻人?
记者从沪上多家医院了解到,类似陈利这样,因为参与老年徒步团活动受伤的案例并不少见。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伤科主任刘丙立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因为徒步导致运动损伤的年轻患者,主要以韧带拉伤、肌腱损伤和肌肉拉伤为主,多发生在膝关节、踝关节和腰部等部位,严重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刘丙立主任分析,年轻人受伤主要源于三大关键因素:体能储备不足、装备选择不当、热身准备缺失。参与徒步的老年人大多是长期坚持运动的群体,他们日常徒步行程往往超10公里,还常包含山地攀爬、长距离快走等高强度项目,远超普通年轻人的日常活动量。“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年轻人长期久坐,日常运动量严重不足,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较差。突然参与高强度徒步,肌肉和关节极易损伤。”刘丙立主任表示,有的年轻人还将老年徒步团活动等同于公园散步,缺乏对运动强度的正确评估,这种认知偏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他们毫无准备就贸然参与,其实身体根本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运动负荷。
装备选择不当同样是受伤的重要诱因。在刘丙立主任看来,不少年轻人穿着普通休闲鞋甚至拖鞋参与徒步,缺乏足部支撑和防滑功能,大幅增加了扭伤和跌倒风险。此外,未充分热身就直接运动,肌肉和关节未能进入运动状态,也进一步加剧了受伤可能性。
25岁的小王就是典型例子。平时工作繁忙的他几乎没时间运动,一次周末看到老年徒步团招募,想着正好锻炼便报名参加。活动当天,他穿着普通运动鞋和休闲装就出发了。起初还能跟上队伍,但很快就体力不支。在经过一段崎岖山路时,他不慎踩空,扭伤脚踝。由于未及时正确处理,脚踝肿胀加剧、疼痛难忍,最终被送往医院,诊断为踝关节韧带撕裂,需要长时间休养。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年轻人受伤后缺乏正确应对意识。“曾有位肩袖损伤患者,受伤后没有及时治疗康复,导致原本简单的微创手术演变为复杂的开放性手术,康复周期也大幅延长。”刘丙立主任表示,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心态,往往让小伤发展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
如何走出健康误区?
在高海拔的徒步线路上,年轻人手捧着氧气瓶,在大巴车里叫苦连天,而大爷大妈们却在高原上步伐矫健、精神抖擞。在大众一贯的刻板印象里,年轻人充满朝气与活力,本应是最能尽情享受运动乐趣的群体。然而,这场“年轻vs老年”的徒步较量,却无情地暴露出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健康认知误区。
事实上,“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深的夜”这句网络热梗,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矛盾的养生困境。他们一边满心渴望着健康,另一边却深陷不良生活习惯的泥沼难以自拔。在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之下,运动逐渐成为多数年轻人难以触及的“奢侈品”。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18-35岁群体中,每周运动不足3次的比例竟高达76%。
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地开启运动生活呢?对此,刘丙立主任给出了专业建议:运动应当遵循“渐进式”原则,先从低强度的快走、瑜伽等项目入手,慢慢提升体能;一定要重视运动前后的热身与拉伸环节,10-15分钟的动态热身能够有效激活肌肉,运动后的静态拉伸则可大大缓解疲劳;选择专业运动装备也至关重要,例如徒步时,要配备高帮防滑徒步鞋、护膝等防护用具;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同样不容忽视,像徒步时就要保持重心稳定,避免过度跨步;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应立刻停止运动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年轻人追求健康的热情值得鼓励,但更需要理性规划。”刘丙立主任着重强调,运动的本质在于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盲目地与人攀比。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下,年轻人应当摒弃“速成心态”,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出适合自己的运动模式。无论是跑步、骑行还是游泳,只有尊重身体的规律,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运动过程中收获健康与快乐,真正释放出青春的活力。
在专家们看来,运动可不单单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对抗压力、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参与老年徒步团时发生的那些温情瞬间,恰恰很好地印证了运动的多元价值:当年轻人累瘫在路边时,老奶奶递来的能量棒;腿脚抽筋时,大爷熟练的推拿手法;饥肠辘辘时,长辈们分享的自制美食……这些点滴小事,让运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成为了连接情感的温暖纽带。
当年轻人不再盲目跟风,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去拥抱运动时,这场与老年徒步团的“碰撞”,终将成为开启健康生活的良好契机。毕竟,真正的年轻,并不在于拥有年龄优势,而在于懂得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让健康成为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