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回收日”引领环保行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交出“绿色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5月21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两周年,5月22日上午,一场“蓝色回收日 减碳浦东行”活动在浦东举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本周是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上海正在让垃圾分类、减碳环保成为市民“民生大事”。
设置“蓝色回收日”引领环保行动
在浦东潍坊街道孝亲敬老广场,一场以“绿沪共生市集”为主题的集市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体验。集市里有环保理念科普展区、环保主题游戏,也有回收日互动体验现场。“分投行动”垃圾分类挑战、智能回收箱体验的活动,让市民在学习分类知识的同时,还能领取到环保礼品。参加当天回收日活动并完成交投的居民,可以通过“沪尚回收”小程序参与抽奖。
崂山东路幼儿园的部分老师及小朋友成为了“环保小使者”,在环保公益行动倡议区写下对地球的祝福,通过“以物换物”的行动切身感受可回收物的价值。“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小朋友们认真地告诉大朋友们。
市集现场,潍坊新村街道精心打造的“二手低碳循环驿站”成为热门打卡点。驿站通过旧物改造、闲置交换等形式,倡导“物尽其用”理念,吸引众多居民参与。现场还特别设置了“阅说阅妙”二手绘本专区,鼓励家庭交换闲置儿童书籍,推动旧书新知理念,减少资源浪费。
再生集瓦楞纸品推出由回收纸箱再造为瓦楞纸材料的创意;绿色上海邮爱同行以旧衣物回收的小小行动,让大家共同推动绿色生活的普及和发展;先锋环保咖肥行动现场演示“从咖啡杯到绿植”的闭环利用,传递零废弃生活理念;迪乐姆环保科学秀通过趣味环保科学实验,向孩子们生动展示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的科学原理,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丰富的环保项目更是让市民直观感受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全过程,激发参与资源回收的热情。
据介绍,作为浦东新区“蓝色回收日”品牌活动的重点场次,这一由浦东新区绿化市容局指导,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上海闲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蓝色回收日 减碳浦东行”主题宣传活动以“碳寻绿色新生活”为口号,在2024年全区2.3万余场回收活动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通过固定化、高频次的回收服务与创新宣传,强化“垃圾分类就是减碳”的公众认知。
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办主任侯宇鸥表示,未来,街道将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每周一回收日”常态化,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据悉,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浦东新区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公众参与”的可持续生态圈中迈出坚实一步,为全市垃圾分类与减碳行动提供了示范样板。
“人治”“智治”将垃圾“转废为宝”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6年以来,上海交出了一份“为民解烦忧、为企促发展”的绿色答卷。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去年,上海市居住小区、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在超过18万人次参与的垃圾分类评价调查中,96%的市民对本市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五星好评。
全市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全年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73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233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240吨,对比《条例》实施前的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别增长1.97倍、14.3倍和0.69倍,干垃圾减少15.7%,湿垃圾占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全市建成焚烧设施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1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日均超过3.8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源头减量率达到5%,持续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上海深化群众普遍关注问题治理,针对市民关心的源头投放不便、异味等问题,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投放点布局,增设除臭等设备,让投放更便捷、更舒心。同时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把垃圾“变废为宝”。
到2025年底,全市将累计完成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
每天的垃圾分类小事中,有“人治”的力量,今年以来,全市各区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逾500场,同时也有“智治”的辅助。如针对作业扰民,采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安装防撞缓冲胶条、优先选用新能源车辆、调整机械操作模式等,有效降低噪声污染。目前已经排摸了扰民现象特别突出100处点位,加以集中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9处。
创新科技赋能,推进全程数字监管。在中转环节,通过至少打造25条生活垃圾清运智慧线路,缩短了垃圾桶沿街滞留时间,大大提升了清运效率。全市23座在运行设施的湿垃圾品质监控设备应装尽装工作全量完成,实现了对湿垃圾品质监管异常事件的智能识别、智能抓拍、自动报警。
全市累计完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建设,打造全市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沪尚回收”小程序平台累计注册32万用户,为市民提供回收服务138万余单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