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服装设计师还原《山海经》角色,惊艳航海青年国风盛典
2025-05-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沧溟万里,激荡古今。“航海青年国风盛典”5月24日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秀典上展示的95后服装设计师焕焕原创设计的15套《山海经》主题服饰惊艳现场。

  ※  热爱来自小时候奶奶的“睡前故事”  ※  

接下来,还有持续至8月18日的“神与兽之间:沉浸式中国海洋神话特展”。这是焕焕的作品首次来上海展出,其中有两套还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这15套《山海经》主题服饰,将应龙、文瑶鱼、冉遗鱼、滑鱼、鱃鱼、赤鱬鱼、魃、句芒、计蒙等《山海经》神兽拟人化呈现,在博物馆标志性帆体建筑背景下,一个个“远古神兽”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演绎上古神话与现代美学的跨界融合。

与此同时,来自青年航海联盟22家港航单位的一线航海青年们,身着船员、引航员、救生员等职业工装亮相,展示航运行业各工种的职能与使命,展现当代航海人的担当与情怀。

传统与传承,神话与现实,古老与青春……就这样碰撞、交织、糅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焕焕本名叫陈馨,是个川妹子,有着黄蓉般的娇俏与灵动。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的她原本是个摄影师,也是中国第一位还原《山海经》角色的摄影师。

焕焕对于《山海经》的痴迷,源自小时候奶奶的“睡前故事”:“火鸟就是一种会吐火的鸟,它会发出火的声音,所到之处都会燃烧起来”“还有一种狐狸,角长在背上,它像天马一样,在天上飞”……奶奶口中,这个远古传说的世界里,那一个个神兽在焕焕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彼时,她觉得它们都应该有一个人物的影像,长大后,这些飞鸟鱼虫都被她赋予了“人形”,定格在她的相机里。

读大学的时候,奶奶去世了,焕焕的心仿佛空了一个洞,想起来心会痛。“奶奶生前给我讲的种种关于《山海经》的故事会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我就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留住奶奶在我生命中的印记。”

第一个作品选的是《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的神兽乘黄,它就是奶奶曾经给她讲的那只背上长角天马行空的狐狸。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山海经》中对乘黄的描述是很抽象的,在焕焕的脑海中具象起来,她用3D打印机做乘黄的角和尾巴,将模特全身涂白,再点缀红色展现狐狸的优雅和灵动。她的早期作品,青涩中带着创意。

设计完造型后,就是实景拍摄,作为摄影师,焕焕对于角色背景的要求是苛刻的,也因此为自己制造了很多的“惊险”:拍摄乘黄选景在都江堰一处小瀑布旁的山洞,过河时差点被上游水库泄的洪冲走。

后来拍摄鲛人,和哥哥去了青城后山,溪水是雪山融化下来的雪水,夏天都冰冷刺骨,为了拍摄效果往水里一躺就是一个小时,冷得瑟瑟发抖;在敦煌拍摄南海蝴蝶和九尾狐时,为了找一片原生态的胡杨林,人车困在夜晚的沙漠中……但是,看到拍摄成品,她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  为角色造型误打误撞成为服装设计师  ※  

焕焕称自己成为服装设计师是“误打误撞”,因为后来实在是买不到《山海经》角色需要的服饰了,于是,她开始自己设计制作服装。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所以服装里融入了大量的古风元素。”焕焕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她自己设计制作的《山海经》服装,无论是羽毛,还是珍珠、鳞片,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这一切都是需要经费的,为此,焕焕总是马不停蹄地接商业拍摄,攒够了钱就继续投入《山海经》角色创作,周而复始。

2017年开始创作,4年后,“95后摄影师还原山海经远古神兽”的话题登上热搜,焕焕开始有了名气。如今,焕焕的《山海经》作品已经达到了100多个。

“每一个角色在拍摄的当下都很满意很喜欢,过一段时间我的眼界和学识进步了,就会有新的灵感和创意。”焕焕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书本和生活中的观察。比如说,在拍摄句芒时,我会先研究文字里透露的信息,句芒是东方之神、春神、木神,那我就会挑一个感兴趣的特征来表达,像春神就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绿色元素提取;木神是树木的纹理,枯木逢春等都可以作为创作灵感出现在作品中。”

焕焕坦言,每一个作品在设计和制作中都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为了让成品跟上设计,她的服装不拘泥于传统的款式搭配和布料,还会融合当代的科技来完成,比如3D打印、泥塑、生物材料等等。

焕焕是个“全能选手”,在《山海经》系列作品中,她不仅当摄影师、服装设计,还担任化妆造型、美术、图片后期,因此得名“焕爷”。

此番受到市建交团工委、市交通团工委主办,中国航海博物馆承办的“航海青年国风盛典”邀请,焕焕来到上海,加上之前的出差、旅游,焕焕先后来过上海10多次,这是她喜欢的一座城市。

“上海的弄堂、石库门不仅是建筑遗产,更像是非遗的容器。黄浦江畔的码头号子、徐行草编与崇明山歌,记录了农耕与航运交织的城市记忆,上海有历史沉淀的深度,又始终奔涌向前。上海有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传统文化提供再生的沃土。”她喜欢这种“新旧共生”的感觉。

“希望我能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魂魄,又能创新和突破。”除了《山海经》,还有“二十四节气”,焕焕说,“接下来我会学习和尝试不同的方法继续做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拘泥于一个题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