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从作业中脱身出来,让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2025-05-2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了新的通知,集中列出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10条负面清单,其中“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给学生布置作业”等条例,在广大家长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纷纷感叹书童般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家长被孩子作业“逼疯”的短视频比比皆是,有些家庭作业明显超越了学生的能力,所谓“素质”教育最终考验的是家长的素质;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批改作业,不得不“重修”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增多,繁复的作业让许多上班族家长“难顶”,也难怪会流行“不碰作业,母/父慈子孝;一碰作业,鸡飞狗跳”的顺口溜,而其背后显现的是教师缺位、家长越位的作业乱象。

事实上,早在2018年12月,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三十条》中就明文规定义务制学校“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只是各地落实情况不一。这次上海市教委在发布通知的同时,上线的“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举报平台”也已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强调“不得变相”的条款,堵住了“钻空子”“绕路走”的空间,通过机制化让家长们相信是“动真格”了。

许多家长对此大呼“解放”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当“甩手掌柜”,而是让家长从“校外作业辅导员”的身份中抽离出来,留出更多时间回归家庭教育,把关注点从孩子的知识教育转向生活教育。

一方面,把家庭教育的自主权还给家长,既有利于平复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能通过更多陪伴、沟通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从检查作业甚至越俎代庖,变为督促、鼓励孩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毕竟对孩子独立性、责任心、价值观的培养,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

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教师的工作环境,全面减轻非教学任务负担,把教师从杂务中解脱出来,留足批改作业的时间。例如不得安排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专项工作,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减少“涨粉”“评比”“推销”之类带来的工作负担。让教师回归专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本源。

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有助于进一步推行“双减”政策,摒弃无效工作量,推动教师、家长、学生在共同减负上同频共振。“陪读”式的家长不提倡,“杂工”式的教师也要不得。只有这些关系都理顺了,职责明确了,教师、家长、学生才能各安其位、各行其是,构建更好的教学生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