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红色文化季|红色基因与芭蕾足尖的百年对话:《百合花》如何绽放初心密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为纪念上海解放76周年,5月27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芭蕾舞团联合举办的“初心不改,百合花开”文艺谈系列活动中,一段关于“寻找一大会址”的文博往事成为连接历史与艺术的精神纽带。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阮竣分享道:作家茹志鹃之兄沈之瑜(原名茹志成)正是勘实中共一大会址的关键人物,这段跨越时空的家族往事,为芭蕾舞剧《百合花》注入了更深层的红色基因。
文艺谈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正式开启。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则透露了创作难点:“原著5000字要撑起90分钟舞剧,必须在‘留白’中做加法。比如编导王舸为‘通讯员’设计的独舞《走向战场》,用连续的凌空跃步象征他从青涩青年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蜕变。”辛丽丽感慨道:《百合花》这部作品与上海芭蕾舞团非常契合。上海芭蕾舞团拥有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红色基因,在不同时代都会涌现相应的艺术作品。因为这部作品,年轻的演员们踊跃读经典,排演过程中都在经历一场精神洗礼。
辛丽丽回顾创作历程时感慨万千。2022年冬,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向著名作家王安忆提出将其母亲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为芭蕾舞剧的想法。令她惊喜的是,王安忆不仅爽快授权,更亲自执笔改编剧本。短短一个月,王安忆就完成了剧本创作,并全程深度参与到舞剧创作中。辛丽丽充满感激地说:“安忆老师用作家独特的笔触,将小说中纯净、清新的青春故事完美搬上芭蕾舞台,让我们看到了文字与舞蹈碰撞的无限可能。”
Z世代的主演团队在现场分享了创作经历。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该剧主演戚冰雪谈及“新媳妇”的情感层次:“献被子那场戏,我特意设计了‘手指轻抚百合花纹’的慢动作——这不仅是对战友的缅怀,更是对‘人民至上’信念的接力。”饰演通讯员的00后演员许靖昆透露:“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眼中有光,我的每一个旋转都在寻找这种赤诚。排练《百合花》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原著,去寻找他们的精神特质,尽量去靠近那个年代的人物。我希望把当年的军民鱼水情表达给观众。”饰演大姐的郭文槿则从江南文化切入:“文工团女战士教群众唱的《茉莉花》旋律,是作曲家杨帆特意融入的民歌元素,让芭蕾足尖也有了吴侬软语的温柔力量。整部剧呈现了一种淡淡的感觉,贯穿于整部剧的细节中。我需要在角色塑造中尽量去把握和放大这种特质,进而去升华剧中角色。”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讲述,1950年陈毅市长提议寻找中共一大会址时,沈之瑜作为军管会文教接管会美术室副主任,肩负起这一重任。他从周佛海著作《往矣集》中捕捉到关键信息,又通过周佛海之妻杨淑慧的记忆碎片、原住户董老板的佐证,最终锁定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这一过程历经文献考据、实地走访、多方印证,甚至通过“门前是青菜地”的细节还原历史场景,最终由董必武确认会址真实性。
这段尘封的历史勾连起茹志鹃家族与党的不解之缘。作为沈之瑜的胞妹,茹志鹃在1958年创作《百合花》时,或许早已在兄长的言传身教中埋下红色精神的种子。而当茹志鹃女儿王安忆在母亲诞辰百年之际改编舞剧剧本,上海芭蕾舞团将故事搬上舞台,某种意义上正是对沈之瑜等老一辈文博人“坚守初心”精神的艺术回应。
7月18日—20日,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委约创作的重磅之作,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即将在上海大剧院迎来世界首演。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表示,《百合花》的创排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当代芭蕾人匠心与恒心的体现。它以海派芭蕾风格赓续上海红色文脉,用国际视野下的创作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与地域文化。“芭蕾的语汇中,不乏表现坚韧与顽强的元素。这种力量,如同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坚如磐石,牢不可破。而当我们走进一大会址,那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历史圣地,我们仿佛能听到芭蕾艺术与红色历史的对话。在这里,芭蕾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红色基因碰撞出火花,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